关键词:
省级人大常委会
备案审查制度
立法监督
摘要:
备案审查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机制,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保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备案审查制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特别强调了“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其地位进一步拔高,重要性愈发凸显。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地带”,完善省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制度,不仅能为“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对“下”——进一步完善设区的市、县(区)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尽管备案审查制度在近年来不断发挥出更有效的监督效力,其作为一项系统性和复杂性极高的任务,在面对新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时,无论是在制度构建还是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对我国法治建设存在着较为消极的影响。本文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等多部相关性法律的规定,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港澳台)的备案审查相关规定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分析,并深入探讨了在规范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文章的内容包含四个章节。首章对于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作了全面的概述,并深入探讨了备案审查制度的起源发展,对省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制度的沿革发展、宪法法律依据及其价值意义进行论述。第二章对各省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制度进行实证分析,将区分“备案”与“审查”制度论述,同时,以规范性文件提交备案审查机关审查为届,也将备案审查制度区分为工作机制与处理机制展开。第三章探讨省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制度面临的困境,包括规范中存在的问题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规范中存在的问题包括适当性审查标准缺乏可操作性、审查程序不完善和相关机制不健全。实践中,被动审查方式未充分启用、审查主体审查能力的不足和公民参与度不高也阻碍着备案审查制度的优势发挥。在省级的地方法规备案和审查制度的演进中,存在着其独有的发展模式。遵循这一制度的设立目标,第四章对上述提到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通过完善规范层面的规定与实践中的机制以完善备案审查制度的运行,促进省级地方立法权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