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
经济增长
高质量发展
门槛效应
摘要: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曲折过程,它的演变不仅受到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调整的制约,而且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变迁。它的发展本身就是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体现,并嵌入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改革的大背景中。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中国地方经济的重要问题之一。地方政府债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特定时期预算管理制度与地方政府收支缺口之间的矛盾。我国在经历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导致了财政收入上移、财政支出下移,地方政府面临着较大的财政缺口。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为了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大量举债的方式刺激经济发展,导致了很多国家政府债务规模迅速增长,部分国家还发生了主权债务危机,使得国家财政的可持续性和经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和挑战。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也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而地方政府需要自己承担大部分的资金,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在不断地增长,其中地方政府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均在迅速扩张,持续不断增长的地方政府债务必然会对地方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增速降低,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进一步加大,在这一背景下,厘清地方政府债务与地方经济间的关系,对于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债务在稳增长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文实证研究了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梳理学者们关于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理论观点,从现有理论文献中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结论。二是要探究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规模和结构现状以及不断扩张的内在成因。三是实证分析地方政府债务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四是进一步分析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债务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五是探索地方政府债务对地方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分析和比较其阈值规律。六是实证检验地方政府债务影响地方经济增长的机制。七是实证研究地方政府债务对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组成元素的异质性影响。
本文的研究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政府的实际情况,本文从地方政府显性和隐性债务的宽口径视角去统计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结构。二是当前很多文献是基于主权国家的公共债务进行研究,研究层面主要基于国家视角,但深入到一个地方层面的研究还较少,并且针对主权国家政府债务的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地方政府,这值得商榷和进一步研究。所以本文的研究有助于验证主权国家政府债务的经济效应规律是否在我国的地方层面也有相似或不同的规律,并能挖掘和总结出我国自身的规律和特征。三是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政府在了解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效应后,因地制宜地制定当地的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和治理政策,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债务的正面效应,避免债务进入到抑制增长的状态,特别是要能引导地方政府债务促进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地方政府债务与中国地方经济关系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支出与收入增速差扩大的背景下,把握好地方政府债务和地方经济增长的平衡点,将有利于在防范债务风险的同时,处理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与稳增长的关系。
本文的研究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发现中国各省的地方政府债务均在显著扩张,不断扩张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因素,即财政分权制度和金融分权制度。第二,在实证研究中发现在当前的债务水平下,地方政府债务促进了地方经济的“量”,但是抑制了地方经济的“速”。第三,本文发现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出了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和债务结构异质性效应。第四,在门槛效应研究中发现,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门槛效应,并且其阈值有自身的特征和规律,不同于基于主权国家层面所研究的结论。第五,在影响机制中,本文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是通过私人投资、公共投资和公共支出影响了地方经济增长,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对私人投资存在“挤出效应”。最后,本文实证发现地方政府债务虽然抑制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促进地方经济实现了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债务对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和贡献。
本文的研究价值和创新点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相对宽口径的视角统计和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结构,并丰富了地方政府债务的研究内容,特别是对其历史发展历程、现状分析和扩张成因的研究和解释。本文从地方政府显性债务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两个维度综合测算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便于了解中国各个省份的地方政府债务真实情况,有利于在实证研究中捕捉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并能分别考察地方政府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2)本文从地方经济的“量”和“速”等不同的研究视角、线性和非线性等不同的研究方法、“负债率”和“债务率”等不同的研究维度、“不同区域”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