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文化记忆
高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策略
教学案例
摘要: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目的之一,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选入教材的古诗词经历了“经典化”的过程,具有语言凝练、思想深刻、文化内涵丰富的显著特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具有开展文化教育的独特优势。然而,在当前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文化育人”的目标尚未得到充分落实,诗词文化塑造人格的价值也没有真正体现。为改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需要将文化记忆理论引入古诗词课堂,以该理论为指导,探索具体可行的古诗词教学优化策略,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文化记忆理论注重从社会、文化层面考察、反思记忆,通过仪式、文字等媒介对记忆进行重构,由此获得身份认同,实现文化传承。延伸到教学领域,就是突显古诗词文本作为记忆载体,对记忆接续和文化传承的特殊价值,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历史记忆,塑造文化人格,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因此,这一理论是契合古诗词教学理念和要求的,对“文化育人”目的的实现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出发,探索其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五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第一,对文化记忆理论和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概述,探讨二者的契合之处,介绍本研究的由来。第二,明确研究对象,界定“文化记忆理论”等核心概念。第三,对当下关于本研究的相关成果作出分析,是研究得以开展的基础。第四,紧扣理论特色和研究需要,提出“记忆重构法”等五种方法,涵盖本研究在调查、撰写与践行阶段重点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五,立足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明确本研究在促进教学观念革新、实现“育人”目标上的重要价值。第一章划定理论研究范围,阐明本研究的合理性。第一,明确界定“文化记忆理论”这一概念,对文化记忆的传播媒介、功能模式等显著特点进行归纳,点明理论应用的侧重点。第二,指出文化记忆面临记忆缺失的危机,结合语文古诗词的特点和教学要素,从文化记忆的视角审视古诗词教学,寻找二者的契合点,总结该理论应用于古诗词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该理论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是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问题及其成因归纳。第一,通过对当前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篇目及其主要文化特质进行汇总,以及对教师访谈和学生问卷情况的分析,明确理论研究所应用的对象,探究师生对当下古诗词文化教学的看法与态度,为发现教学问题提供现实依据。第二,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课标导向弱化、文化意味缺失等问题,进而深入分析问题成因,为古诗词教学优化策略的提出奠定基础。第三章针对调查所得教学问题及其原因,联系文化记忆理论的多元维度,提出该理论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使用这一理论进行古诗词教学,就是要以古诗词承载的记忆为对象,挖掘文本内部隐藏的文化特质,在遵循权力逻辑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多种媒介促进学生对文化记忆的自主建构,将文化育人的成果真正落到实处。第四章选取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教学设计与分析。该文本蕴藏的文化特质鲜明且多样,其中苏轼关于“人生”的感慨与认知,更是对学生进行精神塑造的有效资源,因此可作为代表性的教学案例。案例设计遵照前文所述教学策略,各个环节的设置意图清晰明确。案例应用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根据案例设计与应用过程中的经验,提出应该注意目标平衡、媒介应用两个方面,为教学效果的进一步优化打下基础。本研究立足于文化记忆理论,针对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探究该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引申出切实可行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挖掘该理论的教育价值,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并附教学案例设计及分析,为高中一线语文教师教学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