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财政压力
绿色信贷
交互项
门槛模型
摘要:
新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直在动态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以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目标,但是在以追求经济高速发展为核心的环境下,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仍是主流。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高速发展所忽视的资源环境问题逐渐暴露并且日益严重。为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需要转变之前以自然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把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实现经济的绿色化。绿色信贷可以发挥引导绿色经济发展,促进经济低碳可持续发展。但是绿色信贷作为一项公共属性的信贷产品,其在实施初期的社会收益远大于企业收益。所以为使得绿色信贷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政府需要对绿色信贷的参与者进行补偿,弥补他们的收益损失。补偿的来源是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在这种情况下财政压力的存在必然会对补偿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绿色信贷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和绿色信贷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对财政分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进行简要阐述,并与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和绿色信贷的发展相结合,从理论角度解释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自身的情况以及其如何对绿色信贷产生影响。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态势经过多次变革,导致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发生多次变化。变革目的都是出于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分税制改革的实施明显使得地方政府承受的财政支出增加,中央政府集权能力得到强化。因此,中央政府也在逐步采取措施,降低地方政府支出压力,下好全国一盘棋,增强对于全国财政的统筹协调能力,但是变革也需要时间,叠加此前特殊情况的发生,在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分配比例更加合理之前,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将会持续高位运行。
在我国绿色信贷一直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但是其基数还比较小,导致其虽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传统信贷,但是余额比例远低于传统信贷,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并且呈现出资金用途分散、行业集中度下降主体和放贷主体集中于国有银行的特点。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绿色信贷将会发挥出更大的效能。相关专业机构对实现双碳目标的资金需求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互相印证了存在巨大资金缺口的结论,绿色信贷将会在弥补巨大资金缺口上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基于相关理论和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实证模型,研究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对绿色信贷的影响。本文以绿色信贷作为被解释变量,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为核心解释变量,同时纳入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和低碳技术创新的交互项,以城镇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作为控制变量。全样本回归结果显示,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对于绿色信贷存在非线性影响,城镇化和产业结构抑制绿色信贷的发展,而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与绿色信贷呈正相关。进一步,本文通过固定效应门槛模型得到非线性关系的“拐点”。当低碳技术创新低于门槛值7.725时,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越大,对绿色信贷的抑制作用越大;当低碳技术创新高于门槛值7.725时,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越大,对绿色信贷呈现出微弱且不显著的促进作用。为使结论更加贴近真实情况,本文进行分样本回归,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方政府财政压力都对绿色信贷起到抑制作用,与全样本回归结果一致。
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鼓励创新,引导社会资金流入低碳技术创新领域,形成主观意愿使用绿色信贷,降低企业对于财政激励政策的依赖性,促进绿色信贷的发展;双管齐下,降低财政压力,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同时入手,提高财政收入,拓宽财政来源渠道,降低财政支出,压缩财政一般性支出,严格执行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因地制宜,实现经济绿色转型。不同区域要结合自己的优劣势,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完善配套设施,引进更多高素质人才,并真正留住人才;夯实基础,提高低碳创新水平。实现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结合中小微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打通低碳技术发展应用的全流程,服务好双碳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