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
融资约束
企业税负
商业信用融资
摘要:
1994年我国实施分税制改革之后,出现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权现象,导致政府系统“财权上移,事权下移”的局面,地方政府承担的经济发展任务变多而财政收入不足以支撑经济发展重任,因而地方政府扩大地方政府债务的发行来保证经济发展所需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债务开始了扩张之旅。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我国经济也大受影响,政府通过发行大量的地方政府债务来刺激经济、渡过难关,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公共财力支撑,实现经济快速复苏,也为我国经济的逆周期调节和长期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地方政府债务大量投资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债务-投资-增长”的发展模式,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同时城镇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但是经济危机之后,债务仍在持续大规模扩张,截至2010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0.72万亿元,叠加财政分权、地方官员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标准及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等因素,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张,其中,隐性债务规模巨大且金额难以统计,对我国宏微观经济发展埋下了潜在隐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但超过一定水平之后会抑制经济发展,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一定程度负面影响;微观层面由于地方政府债务来源大多是银行贷款,因而挤出企业的银行贷款,并进一步演化为增强企业融资约束、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及增加企业税收负担等负面影响。
本文采用2011-2020年我国地级市层面地方政府债务数据以及剔除金融企业和ST、*ST企业之后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采用地级市层面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和融资平台发行的城投债余额之和与地级市GDP的标准化指标进行衡量,商业信用采用上市公司应付账款与总负债的标准化指标进行度量,实证研究地方政府债务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
基准回归显示地方政府债务会增加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水平,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地方政府债务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促进作用通过融资约束机制和企业税负机制实现;本文进一步在基准回归的基础上进行滞后一期、替换解释变量及修改模型设定的系列稳健性检验;采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支出和滞后一期的地方政府债务作为工具变量进行本文的内生性检验;按宏观地区经济发展、中观行业竞争程度、微观企业产权属性和规模对样本进行分组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在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地方政府债务对企业商业信用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企业所处行业竞争越激烈,这种促进效应越显著,非国企中这种效应更显著,不论企业规模大或小,地方政府债务对商业信用的促进作用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即地方政府债务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促进作用不受企业规模异质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