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地方政府竞争
经济高质量发展
影响机制
实现路径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则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由此可见,以“新发展理念”为核心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构建,将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和努力目标。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剖析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构建其评价体系,测度其实际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和现实问题。
在分析中国经济和社会问题时,“地方政府竞争”通常被视为重要的研究视角和推动力量。故本文拟从“地方政府竞争”的角度,来研究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问题。具体来说,本文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地方政府竞争”为切入点,系统地研究了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及影响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实证分析和检验了地方政府竞争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通过本研究,以期能为我国政府制定与调整相关治理政策提供理论参考,为合理评价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地方政府竞争背景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充分揭示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本文采取以下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首先,从地方政府竞争、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三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回顾和简要评述,并据此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第1章和第2章)。其次,围绕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个核心变量进行理论分析,并分别构建这两个核心变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第3章和第4章)。再次,从竞争工具和要素属性层面,采用理论分析和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研究了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机制(第5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我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依据、以空间计量模型(SDM模型)为工具,实证分析和检验了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第6章)。最后,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实现路径及对策建议,并从政策层面(中央政府)和执行层面(地方政府)分析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并藉此从重构地方政府激励机制、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创新财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第7章)。在进行上述研究的过程中,本文主要采取了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
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形成了如下主要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第一,在适度范围内,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且具有“正外部效应”。即:地方政府竞争不仅助推了其所在区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直接效应),也带动了与其地理邻接区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三种空间权重矩阵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在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中,地理邻接因素的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FDI资源流动因素和经济产出因素。据此,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偏低但具有地理邻接优势的省份而言,可采取差异竞争策略,利用其地理邻接优势,通过“标杆学习”或承接转移经济资源和产业要素,改善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第二,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具有适度性特征。过度或无序的竞争会使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下降,从而整体表现为“倒U”型,甚至引发“囚徒困境”。这要求中央政府在制订针对地方政府的考评机制时,应以经济高质量发展理念为导向,且具有适度弹性,通过合理引导和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使其逐步从“竞争”转向“竞合”。
第三,跨时期检验结果印证了政府收支改革给地方经济治理带来的积极成效。为此,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和经济市场化改革,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优化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以助推我国经济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
第四,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就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而言,经济发达地区(如东部地区)要显著于相对落后地区(如西部地区)。为谨防区域异质性可能造成的“马太效应”,需重点关注不同地区的地方政府竞争尺度和方式。这就要求中央政府在对地方政府进行政绩考核时,切忌“一刀切”,而应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并根据各省资源禀赋差异,制订弹性和导向性的制度安排。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如下:
第一,立足于中国式分权改革所带来的地方政府竞争典型事实,将“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个可能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变量纳入同一框架内进行考察(主要考察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并系统分析了前者对后者的作用机理与可能存在的量化影响关系。从现有成果来看,研究“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文献较多,但将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