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川江号子
初中音乐
教学案例
摘要:
川江是一条沟通我国西南与东部的黄金水道,境内险滩纵横,支流密布,坐落大大小小无数码头。早年的江木船航运发达,勤劳的船工在严酷环境下,边劳动边说唱,形成了川江号子这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既能统一劳动的步调,又能表达劳动人民战天斗地的豪迈胸怀,所以川江号子既是劳动者的工具,也是对劳动者的颂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政府整治河流,炸毁了大量险滩暗礁,且机械船逐渐代替木船,船工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没有了木船这个物质载体,川江号子在短短几十年里由鼎盛转向衰落,其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课堂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是传承川江号子不应错失的重要途径。随着《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传统的教学理论已不适应如今的初中音乐课堂,一线教师缺乏教学实践方向,导致川江号子在初中音乐课堂的文化传承难以推动。所以,本文的研究方向为:结合现行的教学理念,展开教学实践,以期为一线教师盲中指路,更高效的推动川江号子在初中学生群体的文化传承。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第一章为绪论,对研究的背景、意义、现状及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中,笔者对川江号子的起源、艺术特征与传承现状进行概述,分析了川江号子中具备的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总结了川江号子的传承现状及其中显现的问题。第三章中,笔者首先介绍试点学校的概况,再针对此次研究,将研究群体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并对两个研究对象展开前测,前测内容包括艺术表现测评与知识测评;由前测成绩得出,两群体所具备的研究基数水平一致,具备研究条件;最后对研究群体展开问卷调查,整合调查结果,获得研究预备资料,并分析目前展开研究所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为教学实践研究,笔者首先针对教学实践研究的现
存问题,与教研组共同开展教研,进行教学前沿理论研讨与实践探究;再围绕研讨成果,进行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实践,文中列举了2个课内教学实践课例和1个课外教学实践课例。第四章,笔者针对教学实践展开后测,并通过后测结果对比得出:川江号子在实验班与对照班中,均取得广泛的文化传播;相对对照班,川江号子在实验班的传播效果更好,也足见以艺术新课标为导向,融合前沿教学理念的教学实践,使得川江号子在初中生群体中具有更高的传播效率。
综上所述,开展基于传承非遗音乐“川江号子”的初中音乐教学实践研究活动,显著推动了川江号子在初中学生群体中的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