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财政治理能力
财政过程
时空特征
耦合协调度
摘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并进一步明确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是国家发展理念和财政治理理念上的重大创新。之后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等通过的决议中均包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容,治理理念也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贯穿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和财税体制改革之中。如何建立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相适应的地方财政治理体系,如何对地方财政治理模式转换和理念更新进行高度凝练和概括,如何构建起更加科学、完善的地方财政治理理论和政策分析框架等内容都需要以深入评价和分析地方财政治理能力为重要前提。基于此,本文进一步丰富了与国家治理相适应的“财政治理”“财政治理能力”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基于财政过程视角,构建地方政府财政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结合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数据,选取衡量财政运行的具体指标,对现行我国财政治理过程中的阶段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进一步构建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核密度估计和Markov链等方法分别评价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及其动态演进规律。之后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三重财政治理能力耦合协调发展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检验。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过程中阶段特征明显。第一,在财政预算阶段,地方政府可自由裁量的支出占比减少,刚性支出增多。基于预决算偏离视角考量财政预算编制质量得出,收入预决算偏离度以正向偏离为主,支出预决算偏离度以负向偏离为主,收入和支出预决算偏离度均保持下降趋势,并逐渐向零靠近。第二,在财政执行阶段,收入规模与支出规模均在不断增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季度执行进度特征明显,具体表现为“一季度稳定,二季度提速,三季度降速,四季度调整”;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执行存在“突击花钱”的现象,每季度末均存在一个峰值,四季度表现最为突出,月度执行进度中12月份表现最为突出。第三,在财政平衡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财政自给率高,对上级转移支付依赖度低;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对土地和债务的依赖程度较高。(2)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区域差距明显,存在“中等地区”现象。第一,通过采用熵值法对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东部地区财政治理能力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财政治理能力相对较低。第二,进一步通过绘制核密度估计图对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分布动态特征进行分析,全国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具有一定的梯度效应,呈微弱两极分化现象,地区间差异问题依然存在,中部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主要表现为分散化区域集聚特征,而东部与西部地区则表现为聚合性区域集聚特征。第三,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法对样本观察期内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的地区差异进行测算得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基尼系数均值分别为0.0836、0.0543和0.0743,区域内财政治理能力不平衡状态总体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的空间分布格局;东部-西部、东部-中部、中部-西部区域间基尼系数期内均值分别为0.1186、0.1094、0.0695,总体呈“东部-西部>东部-中部>中部-西部”的空间非均衡特征。此外,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总体差异形成主要来自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其次是来自区域内的差异,最后是来自于不同区域的交叉重叠问题,即超变密度。(3)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短期内具有稳态性,长期存在下降的可能。第一,采用传统Markov链分析方法得出,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分布具有一定稳定性,表现出路径依赖性,总体呈现较高水平向较低水平转移的趋势,并且存在跨越式转移的可能,处于中低水平和中高水平地区向下转移的概率均大于向上转移的概率。第二,进一步分析样本观测期内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的初始分布和稳态分布,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长期均衡状态仍分散于四种类型状态空间内,其中低水平和中低水平占比较高,分别为33.49%和28.64%。相较于初始分布状态,低水平的区域比例上升23.81%,中高水平和高水平的区域比例分别下降18.42%和14.68%。(4)经济因素、财政因素、社会因素和制度因素对地方财政治理能力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且具有一定的区域异质性。第一,地方政府财政预算能力的影响因素中,经济预期、产业结构、支出分权、人口密度具有促进作用,而城镇化水平、新《预算法》实施和国地税合并对地方政府预算能力的影响为负,收入分权和营改增对地方政府预算能力的影响不显著。第二,地方政府财政执行能力的影响因素中,财政收入和支出分权、国地税合并对地方政府财政执行能力提升有积极影响,经济波动、城镇化水平、新《预算法》的实施对地方政府财政执行能力的影响为负,而产业结构、人口密度、营改增改革对地方政府财政执行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