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视觉思维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教学案例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不断融合,学生更加倾向于通过视觉来理解数学知识,视觉思维正是借助于视觉,以视觉意象为操作单元展开观看、想象、构绘的思维活动,具有直观性、具象性、丰富性等特点。然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之不同的视觉思维的发展却受到了忽视。本研究旨在提出促进学生视觉思维发展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鼓励学生直观地看、丰富地想、自由地画,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视觉思维,帮助学生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穿梭。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视觉思维在教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通过问卷调查法,对S市的一线小学数学教师与实习学校H小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视觉思维的发展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于发展学生视觉思维的价值持肯定的态度,多数学生的视觉语言系统已经逐渐建立起来。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对于视觉思维概念的了解程度不够,教师对于视觉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意识不强,以及学生的画图能力不足等问题,使得学生视觉思维未能得到有效发展。根据前期现状调查的结论,围绕课前准备、课中实施以及课后拓展三个阶段,提出促进学生视觉思维发展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课前准备阶段:研读课程标准,重视视觉化教学;深挖教材图示,扫描画力的断层;洞悉学生学情,关注构绘的养成。课中实施阶段:灵活运用视觉资源,丰富学生的观察经验;合理创设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操作与思考;积极开展画图教学,提高学生的构绘能力。课后拓展阶段:引入变式练习题,克服视觉思维的消极定势;设计探究性作业,鼓励学生视觉语言的表达。随后,将理论基础与教学策略相结合展开教学案例设计,并进行教学实施。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教学中合理利用视觉化教学资源,能够丰富学生的视觉意象,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与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类比联想,寻找图像之间的相似点,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知识迁移;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画图,能够有效渗透画图意识,降低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提升学生的画图能力。本研究立足于理论与实践,所提出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视觉思维的发展,希望能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发展学生视觉思维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