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
DPSIR模型
风险评价
影响因素
摘要: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大,增速快,2020年已达到25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8%。2019年至今,受世界范围内新冠疫情影响,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増大,企业经营困难,为刺激经济发展,中央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推出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增加的同时财政收入却不断减少,偿债陷入新困境。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危机还未普遍暴露,但是个别地区深陷债务危机,从美国次贷危机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导致全球对政府债务的担忧和关注的经验事实都说明,个别地区、个别领域债务风险得不到控制的话,就有可能引发全球金融风险,所以必须重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根据现实情况,有必要构建全新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体系,有效衡量政府债务风险,分析债务风险内部结构,识别债务风险影响因素,建立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对未来政府债务可持续性、政府信用以及经济平稳运行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梳理了相关研究文献,对目前主要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总结与分析,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相关理论进行归纳与总结,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其次,根据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作用机理,建立指标框架将DPSIR模型(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相结合,通过实证分析,运用熵值法构建评价模型,再用Arcgis地理绘图分析我国各省份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其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大部分地区地方债务风险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动态变化趋势,30个地区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南地区及西北地区如甘肃、宁夏和青海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较高,华北平原地区债务风险评价较低,其他地区处于中等水平。再次,根据DPSIR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评估结果,对地方政府债务影响因素使用固定效应进行回归分析,根据测算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指数,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解释变量中,财政分权、人均财政缺口、地方政府显性债务规模、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投资效率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控制变量中,市场化水平、城镇化率、基础设施水平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最后,根据地方政府债务评价结果与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因地制宜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遏制地方政府非理性举债,提高投资效率和寻找创税新动力源,探索地方政府财政破产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违规担保的监督管理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