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数字政府
政务数据共享
跨部门协同
运行机制
影响因素
摘要:
数字政府建设是网络强国战略重要实践,是数字中国建设关键一环,党十八大以来,数字政府建设成效不断显现,各级政府加快系统建设和数据集中式共享应用,“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等创新实践不断涌现,数据共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但数据壁垒、数据安全等问题依然存在,政府治理数字化水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求依法依规促进数据高效共享和有序开发利用,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确保各类数据和个人信息安全,因此,结合数字政府建设背景,进一步研究政务数据共享的实现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政务数据共享研究和应用成果有如下特点:一是研究主要聚焦在数据共享影响因素研究,大多仅限于单一区域案例背景下的影响因素研究,提炼的影响因素普适性和开放性不足。二是分析模型侧重理论分析,没有对模型内部要素展开定量研究,要素间关联性不清。三是已有共享机制设计研究,主要基于数据集中式共享模式下的机制设计研究,但从实践中看数据集中式共享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针对以上现实背景和理论缺口,进行文献分析和理论回顾,基于跨部门协同的相关理论,从政务数据共享的跨部门协同视角,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方式,研究了政务数据跨部门协同共享问题。具体而言,首先,以Gazley等跨部门协同理论框架为基本原则,参考借鉴Bryson、Ansell等模型基本环节和流程,结合数据共享涉及技术和安全的特性,构建了政务数据共享的双循环结构模型;其次,验证了双循环结构模型有效性:一是基于构建的双循环结构模型和相关文献,提炼出政务数据共享的影响因素,按中西部内陆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分类,对主要城市展开问卷调研,以500份有效问卷作为样本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测度双循环结构模型中协同动力、协同条件、协同过程、协同效果要素间关联性;二是基于提炼的政务数据共享影响因素和问卷数据,建立基于灰色关联系数改进的TOPSIS模型和K-means算法,对双循环结构模型中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再次,基于双循环结构模型及有效性检验成果,围绕提出的数据分散式共享模式,设计了地方政府政务数据共享的三个运行机制:一是基于G省数字政府建设案例讨论,提出弱中心化平台型组织管理机制,构建数据共享连接关系和数据流通链,弱化大数据管理局数据集中的权利;二是基于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技术,以G区政府政策申报为例,围绕弱中心化平台型组织,构建了政务数据共享联盟链,提出了数据分散式共享的协同过程模型Gov-DSM,实现了数据跟踪与管理以及数据分散式共享自动执行;三是基于弱中心平台型组织形成的政务社区网络,建立了基于结构相似度的局部社区隐私保护算法DDPLA模型,实现了数据分散式共享模式下个人隐私数据安全性与可用性的平衡,并利用G区政府数据完成模型对比仿真实验。
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基于跨部门协同视角,提出了政务数据共享双循环结构模型。并通过对所提出的双循环结构模型要素观测变量的定量研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也揭示了模型中要素间的关联性和作用关系。二是设计了一种轻量级的政务数据分散式共享协同过程模型,实现了数据共享并保证了数据共享过程可追溯。相比数据集中式共享模式,系统容错性更高,避免了重复建库和并发限制等问题。三是基于政务数据共享中个人隐私数据的敏感性,设计了基于结构相似度的局部社区隐私保护算法DDPLA模型。该模型兼顾了数据分散式共享模式下数据安全性和可用性,同时解决了传统算法网络可用性损失大以及实施代价高等问题。四是提出了政务数据共享运行机制设计的三条实现路径,基于提出的实现路径,围绕数据分散式共享模式,设计了三个轻量级的数据共享运行机制,即从顶层架构层面实现了数据共享中组织管理架构变“轻”,从中间运行层面实现了数据共享的协同过程变“轻”,从底层安全层面实现了数据安全实施负载变“轻”,降低了政务数据共享的实施成本,缩短了数据共享的实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