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隐性债务
风险违约概率
数理模型
形成机理
测度
摘要:
随着我国分税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力和事权不匹配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在有限财政收入的紧约束下,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必然要通过举债融资,致使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越来越大。据财政部数据披露,截至2020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5.66万亿元,全国政府债务余额46.55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45.8%,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风险总体可控。然而与显性债务不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尚未有官方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算,2020年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达48.7万亿元,几乎两倍于地方政府显性债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出明确指示,国务院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关于地方隐性债务的法律法规。隐性债务相对于显性债务而言,其规模庞大,透明度低、举债主体多元、债务形式多样,还款来源不可持续,其风险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灰犀牛”。因此研究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热点问题,本文将测度我国各省(区、市)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估算我国各省(区、市)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违约风险,构建影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理论模型,分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形成机理,这对于正确认识和管控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以2010-2019年间我国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不含港、澳、台)的隐性债务风险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比研究法等,对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规模、形成机理及管控路径展开深入研究。本论文以一手数据资料,测度政府隐性债务真实规模,预测违约概率,实证分析财政分权、金融发展水平、显性债务管制及财政透明度等变量对政府隐性债务的影响,研究各省(区、市)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及其风险的实际情况,将对完善防控措施、管控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具有积极作用,本论文分为八个部分: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释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以及介绍研究方法和创新等。
第二章是政府隐性债务的相关概念和有关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进行分析和界定,并阐释相关理论依据。
第三章是中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及其违约风险测度。把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分为违法违规类债务测度,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测度,公共投资项目形成的未来支出债务测度,社会保障缺口形成的未来支出债务测度等四个方面。并利用各种测度方法,对2010-2019年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进行了测度,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一些基本特征。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违约风险预测。主要阐释了违约风险概念,构建隐性债务违约风险模型(KMV),对隐性债务违约风险模型(KMV)参数进行估计,并对隐性债务违约风险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是从理论上分析中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形成机理。影响隐性债务风险的因素很多,本文从财政分权、金融发展水平、财政透明度、显性债务管制等四个因素,三个角度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成因做了探讨。为后文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五章是中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形成机理实证分析:财政分权视角。这一章阐释了财政分权对隐性债务风险形成的机理,提出了财政分权影响隐性债务风险的相关假设。在实证上,基于2010-2019年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相关数据,通过时间固定效应的面板回归模型对财政分权和隐性债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研究,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验证,明确财政分权对隐性债务风险的影响路径。
第六章是中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形成机理实证分析:金融发展水平视角。这一章从理论上阐释金融发展水平对隐性债务形成的机理,探讨了金融发展水平、影子银行、隐性债务之间的动态耦合关系,分析了金融发展水平与隐性债务风险门限的关系。在实证上,通过PVAR模型及门限回归模型对金融发展水平和隐性债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验证,明晰金融发展水平对地方隐性债务风险的影响路径。
第七章是中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形成机理实证分析:债务管制和财政透明视角。在理论上,就显性债务管制、财政透明与隐性债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债务管制、财政透明对隐性债务风险形成的机理。在实证上,基于广义双重差分模型及多期的广义双重差分模型对显性债务管制政策的效果及其时间效应做了分析和估计,同时基于二次项回归方程对财政透明度的影响效果做了检验。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验证,明晰债务管制和财政透明对隐性债务风险的影响路径。
第八章是研究结论、对策建议和研究展望。通过调查、统计与计量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隐性债务将成为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来源。将隐性债务纳入偿债体系后,各地区整体预期违约率显著提升,整体形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