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等教育治理
地方政府
地方大学
政府行为
制度逻辑
摘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结构不断优化、质量稳步提高,中国地方政府投入巨资,举办大学,在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迈进,并快速进入普及化阶段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富有成效的治理方式。然而,如果不能厘清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行为背后的动力机制,科学评估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治理成效,明晰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治理的制度逻辑,那么,我们将难以总结高等教育治理的“中国经验”,难以科学描绘“中国方案”,也就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围绕着“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治理的制度逻辑”这一核心问题,构建了以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框架,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深入探讨高等教育治理过程中的一对基本关系——府学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系统性地梳理欧洲主要国家(英国、德国和法国)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政府的高等教育治理行为表现,并窥探其高等教育治理的制度逻辑;同时,以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等教育治理实践为“经”,以府学关系的学术史为“纬”,对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基本现状进行系统考察,认为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治理行为是制度逻辑的内在映射,而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治理成效是制度逻辑的外部表征,并以此作为本研究的逻辑起点。本研究结合中国式财政分权、“晋升锦标赛”与标尺竞争的相关政治经济学理论,基于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的理论思路,以韦伯关于合法性基础、权威类型与支配形式的支配社会学理论作为补充,通过“中国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整体性理论框架”的构建,进一步在学理上回答了中国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治理的制度逻辑“是什么”的问题,考察了不同的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治理的行为模式,及其不同的高等教育行为表现与治理成效。在此基础上,论文通过五大部分的实证分析,逐一检验这一理论分析框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一步为其提供实证逻辑和微观基础。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行为演化逻辑及其路径分析主要包括:(1)结合中国2004—2018年省际的面板数据,构建门限效应回归模型,检验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支出水平的非线性关系,描述以财政分权度为核心变量的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行为的演化逻辑。结果显示,当财政失衡度低于阈值(47.8%)时,表示地方政府拥有较充足的高等教育资源调配能力,使其增加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水平,推动当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表现出竞争型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行为;反之,地方政府的“吃饭财政”只能维持当下水平的高等教育发展,表现出生存型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行为。(2)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方法,结合1999—2017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数据有效拟合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路径的双因子因果中介模型(链式中介模型)。结果显示,中介路径——“财政分权→地方官员晋升竞争→地方政府标尺竞争→地方高等教育规模”的效应值为0.297,联合解释了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42.5%的变异量,揭示了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行为背后的动力机制,论证了“法理权威—官僚制”下“中国式财政分权→‘晋升锦标赛’→标尺竞争→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行为”路径的合理性。(3)基于1995—2019年中国省级数据,利用地方主官个人特征考察地方主官领导力对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支出的影响,论证了地方主官在高等教育治理过程中的领导力通过地方主官的年龄、任期、个人教育背景、受教育程度和政治关联度等个人特征表征出来,即在“卡理斯玛权威—卡理斯玛制”下,地方主官发展高等教育的意愿越强烈,其在高等教育治理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领导力,其执政方向更倾向于发展地方高等教育事业。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行为所产生的治理成效分析主要包括:(4)通过收集2010—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构建多时点DID计量模型评估了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效应,考察了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治理成效。(5)个案研究收集2012—2020年校际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构建多时点DID计量模型评估了广东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的政策效应,考察了竞争型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治理成效与不足。上述实证分析共同验证了“中国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整体性理论框架”的合理性、科学性。最后,论文再次聚焦在中国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治理的制度逻辑之上,分别从“集权与放权”、“法理权威—官僚制与卡理斯玛权威—卡理斯玛制”以及地方政府主导高等教育治理的“功”与“过”等方面,讨论中国高等教育治理制度的延续与转型,并展望地方政府参与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的挑战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