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型政党制度
党的领导
多党合作
政治合力
治理效能
摘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政党制度概括为“新型政党制度”,并将其与旧式政党制度进行了对比,突出展现了新型政党制度之“新”。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将这一制度进一步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突出了新型政党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它根据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并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理论,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治理效能的有效发挥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走出了一条既不同于西方两党制、多党制,也有别于苏联一党制的独特的政治发展道路,这一制度治理效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指导下,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政党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成功指导了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实践。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中国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这一制度历经“政党合作”“协商建国”“合作治理”等一系列过程,治理效能得到了有效发挥。抗日战争时期,基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共同的目标,各民主党派逐渐走上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发展道路。1948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召开新政协的“五一”节口号,拉开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协商建国”的序幕。1949年9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正式确立。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开启了“合作治理”的新篇章。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与我国国家治理相适应的政党制度,与我国国家治理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一方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我国国家治理有着共同的理念与思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我国国家治理都强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治理主体的合作共治。这样一种理念与思路,决定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我国国家治理具有共同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制度的治理效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的完善、治理能力的提升、治理效能的有效发挥对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我国民主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从实践发展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治理上展现出了较高的治理效能,发挥出了显著的治理优势。这一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实践表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党制度,这一制度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在利益整合、协调关系、优化决策、提高能力等方面发挥出了显著作用。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治理效能进行研究,要通过比较的方式,认真总结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治理效能的比较优势与经验,在新发展阶段更好地提升我国政党制度的治理效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治理效能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政党利益整合功能强大,形成民主治理优势;政党关系和谐稳定,形成合作治理优势;政党决策科学民主,形成协商治理优势;政党治理能力有效发挥,形成综合治理优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治理效能较其他国家形成比较优势的原因在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现了集中领导与广泛参与、规范有序与充满活力、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服务大局与突出特色的有机统一。新时代国内外情况的深刻调整变化,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治理效能的有效发挥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内,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关键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需要根据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在国际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一方面要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渗透带来的价值多元挑战,另一方面也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格局转换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同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治理效能仍有需要提升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影响这一制度治理效能有效发挥的问题及原因,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治理效能在新发展阶段上得到更高程度的发挥。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注重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治理效能。从1989年第一个有关制度建设的文件颁布以来,中共中央相继颁布了与协商民主、政党协商、参政党建设、人民政协工作等有关的多个文件,有效推动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新发展阶段,多党合作的舞台将更加广阔,我们要更加注重完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相关制度,优化制度运行的体制机制及程序,提高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治理能力,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的重要作用,使这一制度在未来的国家治理中发挥更高的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