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财政分权制
地方政府竞争
制造业集聚
中心—外围模型
摘要:
随着许多国家的财政制度安排出现不同程度的分权化趋势,学者们逐渐重视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竞争理论,并尝试从该角度分析地方政府行为对于产业集聚的重要性。在不同的财政分权制下,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竞争方式,进而会从不同的路径影响产业集聚。本文聚焦于中国财政分权制下地方政府竞争对于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着重研究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中心—外围”模型中引入地方政府竞争,揭示地方政府之间的策略性互动及其对集聚格局产生的作用。第二,探讨中国地方政府的激励结构并分析激励驱动下地方政府竞争影响制造业集聚的机制。第三,运用经验数据验证中国财政分权制下地方政府竞争对于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同时在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划分下讨论影响的差异性。理论层面上,本文通过在“中心—外围”模型中引入地方政府竞争,描述了外围地区地方政府作为竞争发起者,是如何采用竞争性税收策略来影响“集聚租金”,进而夺取集聚中心地位。在此情况下,中心地区地方政府又存在着不同的应对策略,最终决定了当前集聚格局能否继续维持。此外本文从中国地方政府的激励结构出发,提出了地方政府竞争影响制造业集聚的机制,最后发现中国财政分权制从经济激励和政治激励两方面驱动地方政府展开竞争进而影响制造业集聚。实证层面上,本文基于1999—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具有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中国财政分权制下地方政府竞争对于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上的自由度不足削弱了经济激励在促进制造业集聚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政治激励下地方政府通过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当地的制造业集聚水平,但容易陷入“逐底竞争”的困境,并且建立在“政策租”基础上的制造业集聚很难持续。此外在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三大区域下,地方政府竞争对地区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主要体现在关键影响因素的不同。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均表明,地方政府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本地制造业集聚,同时也是改变当前集聚格局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当地方政府普遍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时,便可能导致政策的作用无法凸现,同时还容易造成地方政府之间进行“逐底竞争”的局面。因此需要相关规章制度来约束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行为。同时以上结论也反映出政治激励与经济激励的不平衡问题。这就要求进一步提升经济激励,比如给予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同时还需要适当削弱政治激励,比如在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中纳入社会治理方面的指标。此外,不同区域下的地方政府在发展本地制造业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侧重点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