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中生
数学建模素养
教学案例
培养策略
摘要:
高中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在国外很多国家早已开始实施,虽然由于国情的不同,每个国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培养实用型人才。随着中国17版新课标中数学建模素养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在高中数学日常教学中,如何根据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现状,有效落实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成了当前高中教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基于此,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渗透现状。论文分别从学生素养水平和教师授课案例两方面进行现状分析。研究发现,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测试成绩较差,学生数学建模素养水平普遍偏低,文科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成绩低于理科学生的成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数学建模素养灌输存在无意识行为和缺少现实问题的数学化,导致对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培养不足。二、课标和教材中数学建模素养体现。课标和新版人教A版教材中涉及大量关于数学建模素养的案例,课标中完整的37个案例中就有7个是典型的数学建模案例,教材中,涉及数学建模素养的地方高达147处,贯穿整个高中始末,为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素养提供大量具有参考价值的素材。三、培养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教学策略。以数学建模素养三个水平划分为理论依据,结合现状和文本分析研究,本研究将建模素养教学培养分为感知、分解、深入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分析上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演示。阶段一:感知。在这一阶段让学生接触一些基础的、被相对理想化的数学建模问题或者情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感知能力,了解数学建模过程主要步骤,具备一定将简单现实情景数学化能力。阶段二:分解。在第一阶段学生宏观了解数学建模素养后,本阶段重心将放在微观上细化培养。将数学建模过程分为单或多个步骤,选取其中一两个融入课堂教学,达到逐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建模过程的目的。阶段三:深入。当学生经历以上两个阶段,具备一定数学建模素养时,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完整的数学建模活动,根据学生层次不同,活动难易度可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