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结构性增长
产业内增长
产业政策
摘要:
我国各产业的发展壮大共同造就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对各产业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虽然,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初衷是推动当地经济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但这并不一定表明其政策对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影响是正面的。在理论上,地方政府由于能力不足或政府腐败等因素,并不能促进产业发展。在他国家的发展经验上,有大量的失败案例。那么,中国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那么各地方政府的服务业政策在此过程中又起到了什么影响?本文由此入手,首先将劳动生产率增长拆分为“产业内增长”和“结构性增长”两部分,探讨了其呈现出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发现,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各产业内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结构调整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分地区看,在结构性增长部分,各地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同步变化,而没有表现出理论上应该出现的“接力”。相较于东部和西部,中部地区结构性增长明显偏弱。此外,部分地区在有些年份的结构性增长为负值,说明出现了“有害”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产业政策的度量上,本文依据的是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能很好的体现地方主政者的特征,反映地方产业政策的差异。依此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在设置服务业目标时,一方面表现出对中央政府较强的“追随”特征,另一方面,各地在目标约束性强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在产业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上,已有的文献多只关注了产业政策对产业间调整的影响,而本文还分析了产业政策可能对产业内造成的影响,强调若产业政策造成生产要素的有偏集聚,可能会导致第二,第三产业内部劳动生产率下降。在实证分析上,本文采用2002—2018年31个省市的平衡面板数据,研究了地方产业政策对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全国层面看,以政府工作报告表征的产业政策对“结构性增长”和“产业内增长”分别具有正向和负向作用。说明产业政策虽然带来了结构上的升级,但是对于产业内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起到了负向作用,是一种“伪”产业结构升级;分地区看,各地方产业政策的影响有显著差异。仅在中西部地区,产业政策对结构调整有显著影响,与“结构性增长”正相关,与“产业内增长”负相关;分产业看,总的来说,服务业政策对于二三产业的“产业内增长”均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对第一产业的“结构性增长”有一定负相关性,对二三产业有一定正相关性。说明服务业政策主要是导致了生产要素的有偏集聚,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有“挤出效应”,服务业内部的生活性服务业(低端服务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高端服务业)有“挤出效应”。本文的实证发现具有以下政策含义:产业政策能显著影响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为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各级政府应更加关注如何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不断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不同区域对于产业政策的反应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产业政策应结合地区发展实际,中西部地区依据自身特征确立自己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在考察产业政策的影响时,要同时考虑其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内的影响,这样才能全面考察产业政策的影响。要避免生产要素的有偏集聚,包括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的有偏集聚以及第三产业内部的有偏集聚。应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应避免制定过高的服务业增长目标,应将服务业内部结构目标纳入经济目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