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铁开通
工业用地供给策略
供给规模
供给结构
空间溢出影响
摘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国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一制造大国,但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不足等工业发展质量不高问题,制约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在中国当前的土地制度设计框架下,各地方政府在工业用地供给环节具有垄断地位。现实中,地方政府往往会通过制定差异化的工业用地供给策略,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或是落实包括工业转型升级等既定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高铁以其时速快、准点准时、不受恶劣天气条件影响等优势,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区域经济结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可见,伴随高铁开通带来的区域经济地理格局巨大的改变,地方政府的土地供给策略尤其是工业用地供给策略必然也会随之受到改变,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尤其是工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简要而言,一方面,高铁开通能够释放因客运需求挤占的货物运输线路进而降低运输成本,加快可流动要素的交汇频率,激励工业企业聚集于开通城市进行生产活动,进而可能促使地方政府增加区域工业用地供给规模。另一方面,高铁开通会改变城市间的可达性进而提升沿线城市的地租,鉴于各工业行业的土地成本敏感性不同,城市地租的变化会激励不同工业企业转出或集聚,进而可能促使地方政府改变区域工业用地供给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均非独立的个体,地方政府间的工业用地供给策略存在显著的空间互动。这就意味着,当高铁开通促使开通城市地方政府的工业用地供给策略发生改变时,由于地方政府间的策略互动,临近城市地方政府很可能会采取“模仿”或者“替代”的策略进行反馈,即高铁开通对地方政府工业用地供给策略不仅存在直接影响,也存在空间溢出影响。那么,高铁开通对地方政府工业用地供给策略存在着怎样影响?是否存在空间溢出影响?背后的影响机制又是如何?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有利于从理论上揭示高铁开通对土地供给的影响机制,丰富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关研究,也有助于从实践上为完善地方政府土地供给政策提供科学参考,特别是在经济增速放缓、注重升级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压力下,为各地方政府合理运用高铁效应进行工业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故此,本研究首先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高铁开通对地方政府工业用地供给策略的影响机理,运用2007-2016年期间高铁开通数据、土地出让数据以及相关的统计年鉴数据等宏微观数据源,分别构建多期DID和空间DID计量模型,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地方政府工业用地供给策略(供给规模和供给结构)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影响(即是否也对临近城市的工业用地供给策略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高铁开通释放了因客运需求挤占的货物运输线路,降低了货运运输成本。根据新经济地理理论,这种“运输成本效应”会显著加快各地区间可流动经济要素(劳动力、技术、投资等)的交汇频率,激励追求“本地市场效应”的工业企业聚集于开通城市进行生产活动,提升开通城市的工业产业集聚程度。由此促使地方政府倾向于采取工业用地“供给规模增量化”的供给策略,即增加区域工业用地供给规模。应用多期DID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对地方政府工业用地供给规模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验证了前述理论分析。(2)高铁实现了多种交通运输尖端技术上的突破,改变了城市间的可达性,促进沿线城市的土地增值、地价上涨。根据城市竞租理论,在“土地成本效应”影响下,会驱动原有低效益、低效率、竞争力不强的传统工业行业企业选择边缘地区生产或迁出,同时也促进受土地成本影响较小的高技术工业行业企业聚集于高铁开通城市。由此促使地方政府倾向于采取工业用地“供给结构高级化”的供给策略,即限制传统工业行业用地供给规模,增加高技术行业用地供给规模。应用多期DID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对传统工业行业和高技术行业用地供给规模分别呈现显著的负向和正向影响,验证了前述理论分析。(3)根据地方政府间策略互动行为理论,由于信息外溢、资源流动与标尺竞争机制的存在,地方政府间的工业用地供给策略存在显著的空间互动。因而,当高铁开通促使开通城市地方政府的工业用地供给策略发生改变时,由于地方政府间的策略互动,临近城市(尤其是未开通高铁城市)的地方政府会采取“模仿”或者“替代”的策略进行反馈。应用空间DID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高铁开通会促进临近未开通高铁城市采取“供给规模增量化”(增加工业用地供给规模)和“供给结构高级化”(增加高技术行业用地供给规模)的“模仿”策略,验证了前述理论分析。鉴于此,提出以下相关建议:(1)从理论上,关于高铁开通影响的评估研究,不宜局限于将高铁开通城市看作为封闭独立个体的研究范式,应充分考虑高铁开通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影响,从而较为全面地评估高铁开通对经济活动影响的真实效果。(2)从实践上,不仅要统筹兼顾高铁开通的正反效应,科学构建“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