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僵尸企业
地方政府竞争压力
政府补贴
摘要: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指出国企改革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最终成效也要体现在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国有企业要把深化改革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有机结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主动担负起促进产业升级、扩大有效需求、提升经济竞争力等重任。要做好增量、盘活存量、主动减量,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抓紧处置僵尸企业、长期亏损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在此之前,僵尸企业的新概念也已广为人知,僵尸企业是指自己无法独立发展或者扭亏为盈的公司。这些公司本应退出市场,但由于各种原因,它们通过国家补贴和银行宽松等其他非市场因素得以生存。僵尸公司消耗了如此大比例的资源,以至于它们无法获得适当的经济优势,从而扭曲了市场的正常竞争规则。研究僵尸公司的存在原因及其管理方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至关重要。从理论上讲,僵尸公司是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产物: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段经济停滞时期,在这段时期,由于政府和银行的救援行动,大量的僵尸企业应运而生。僵尸公司的参与导致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无法通过市场需求进行调整。与此同时,银行受到更大的政治压力,放松对僵尸公司的放贷,导致银行的放贷增加,这将破坏银行系统并造成系统性风险。从长远来看,僵尸公司将导致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本文将我国地级市财政、产业等宏观数据及笔者收集的官员个人特征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相匹配,从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制度入手,实证检验了地方竞争压力、政府补贴对地方企业僵尸化的影响以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竞争压力对政策上僵尸企业的形成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即地方政府竞争压力越大,企业成为政策上的僵尸企业的概率就越小,即两者负向显著,(2)地方政府竞争压力对理论上僵尸企业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即地方政府竞争压力越大,企业成为理论上的僵尸企业的概率就越大,即两者正向显著。(3)地方政府面临竞争压力,地方政府选择去处理那些政策定义上的僵尸企业,补贴那些实质性的僵尸企业。即地方政府竞争压力影响政府补贴,从而进一步影响僵尸企业的形成。并且结合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僵尸公司的控制应从以下几点开始。首先,国家和企业都应积极推动创新和变革,以加强风险管理,提升僵尸企业的经济绩效。其次,政府应该资助公司科学发展,并施加严格的条件,以充分资助仍有创新扩张机会的公司。最后,政府应相应减少对企业的影响,规范市场管理,引入健康的竞争机制,使市场适应新的条件,关闭产能过剩导致“创造性破坏”的公司名单促进行业创新和改进,最终推动经济发展。本文的创新可能在于以下三点。第一是研究视角创新,选题新颖;第二是研究思路创新,在现有分析僵尸企业成因的文献中,大多研究僵尸企业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少有研究从政策角度出发分析其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第三是方法创新,实证分析影响僵尸企业的内在机制。同样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选择的局限性与研究意义的局限性。本文的主要贡献有:(1)从僵尸企业的研究角度,梳理了有关僵尸企业的文献,对相关理论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对僵尸企业的政府补贴以及地方政府竞争压力进行了实证分析,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对僵尸企业实证研究的空白,进一步完善了国内学界对僵尸企业的理论认知;(2)从地方政府竞争压力的角度,开创性地使政策识别上的僵尸企业和理论(实质)识别上的僵尸企业相结合研究,丰富了地方政府竞争压力层面的僵尸企业研究。(3)根据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实际中僵尸企业的治理提供一定的方向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