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限额管理
新增专项债
马太效应
经济增长
摘要:
2014年全国人大修订的《预算法》将举债权下放到省级政府,此后,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不断规范,并划定各省的债务限额,避免债务规模过大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专项债资金立足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具有示范作用,从而能够带动社会投资,实现稳投资、促增长。当前,对于新增专项债限额的确定主要基于防控风险的思路,使得有限的债务资源容易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债务限额决定着地方政府的最大举债空间,由于新增专项债限额分配不均衡的特点,导致各省可支配的专项债资金存在较大差距,通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会进一步拉大地区间的经济水平差距。因此,在专项债限额管理背景下,研究新增专项债的额度是否存在马太效应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其他学者研究教育领域和R&D投入的马太效应的方法,将马尔科夫链模型运用到新增专项债发行额马太效应的检验当中。根据新增专项债发行额的大小,将样本省市划分为四种水平的地区,水平的转移概率矩阵结果表明,我国地区之间新增专项债的发行额存在显著的马太效应,高低水平阵营的等级固化现象显著。初始发行额较高的地区在1年和2年内均能够保持高水平的发行额,而初始发行额较小的地区更难以改变低水平的不利地位。说明当前存在新增专项债资源向高水平地区集中的现象,区域分化程度加大。进一步,基于我国2015年至2019年的省级新增专项债发行额及相关经济数据,进行面板分位数回归,验证专项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发行的新增专项债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异质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省份,新增专项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反之,则越小。通过分析专项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并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传导变量进行分步回归,结果表明专项债通过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对地区经济产生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差异是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新增专项债的发行规模存在马太效应的情况下,基础设施体系较为完备、社会资本更充裕的发达地区更容易通过举债获得更髙水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品,撬动社会投资,实现经济的更快增长;基础设施领域存在诸多短板、金融资源不足的欠发达地区则难以获得充足的专项债资金的支持,债务引资效果有限,经济增长相对缓慢,从而加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认为要弱化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马太效应的程度,需要改进新增专项债限额的分配办法,优化限额分配公式的指标,坚持项目导向;同时,专项债额度较低的欠发达地区要积极作为,大力发展税源经济,增强政府财力,主动争取更高的新增专项债额度。为有效缓解专项债的马太效应对区域分化造成的影响,中央政府和发达地区也应给予欠发达地区一定的扶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补齐短板;作为使用主体的地方政府也要提高债务资金的管理能力和使用效率,保证投资的有效性和项目建设的时效性,确保专项债资金不闲置,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