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创伤记忆
抗日战争
抗战史教学
摘要: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对中国人民而言,它为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基础。对于世界人民而言,抗日战争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抗日战争已经结束七十多年,战后日本总是片面强调受害经验,回避加害责任,这与日本作为侵略战争的发动者事实不符,也与中国民众作为战争受害者的记忆产生较大偏差,同时导致历史认识问题成为中日关系的一大障碍。面对该问题,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为“国家公祭日”,2017年教育部决定采用“十四年抗战”的概念,还原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是通过历史教育传递、建构的,初中历史教学作为抗日战争史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应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抗日战争的深刻内涵,如何帮助成长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新生代建构和记忆抗日战争史,是新时代历史教学面临的新问题。抗日战争史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丰富的历史史实,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仍具有重要地位,对形塑青年一代的集体记忆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运用创伤记忆的视角,基于阿莱达·阿斯曼处理创伤性历史的四种文化模式为案例分析的主要模型,力图厘清初中抗日战争史教学的价值取向,探讨抗战记忆与民族文化心理塑造之间的关系,揭示创伤记忆对国民心态的影响,为教师建构国民心态提供理论基础。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着重强调了战争记忆中受害者、抗战英雄和胜利者的三种身份。为消减民族情绪,对南京大屠杀等暴力创伤事件做了适度遮蔽,但凸显了中国全民族英勇抗战的团结精神,以及对中国作为战胜国的价值做了充分肯定。面对战后日方对部分战争事实的否认,对受害国民众也造成了“现实之伤”。基于对教科书和教学案例的解读,探索得出历史课程的选择、国际环境、社会公共文化、创伤记忆的代际传承等因素对创伤记忆建构产生着重要影响。通过分析历史教科书与公民集体记忆塑造之间的关系,为抗日战争史教学,提供了以定位、唤醒、利用和反思为思路的新教学路径。当前的历史教学,应当在学生全面掌握抗战史实的基础上,塑造青年一代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创伤转化为符合时代走向的主题,将热爱和平作为教学的主旋律。学生在回望抗日战争时能够铭记历史,热爱和平,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