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CMAQ模式
O3
PM2.5
空气质量
摘要:
“十三五”期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成效,但是以PM2.5与O3为主的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问题仍然突出。本文按照榆林市“十四五”的工业发展规划和大气污染物治理规划,研究了“十四五”期间大气污染物排放变化以及“十四五”末期(2025年)区域O3和PM2.5污染状况的变化。研究中基于MEIC清单,榆林“十四五”期间重点规划建设的工业园区点源排放数据以及区域污染源“十四五”期间排放变动情况,利用SMOKEv4.7模型,耦合区域天然源排放清单,建立了研究区域基准情形(2019年)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与“十四五”末期(2025年)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搭建了适用于研究区域的两层嵌套的WRF-CMAQ空气质量模型,并用该模型分别模拟了研究区域2019年与2025年4个代表性月份(1、4、7、10月)PM2.5与O3的污染状况;利用WRF-CMAQ空气质量模型,研究了O3与PM2.5的污染特征时空分布特征;最后利用CMAQ-ISAM模块分别分析了“十四五”末期(2025年)电力源、民用源、工业源、交通源四类人为源对研究区域O3及PM2.5的浓度贡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十四五”末期(2025年)与2019年相比,研究区域NOX与SO2的年排放总量分别增加9.17%与4.17%,PM2.5、PM10与VOCs的年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9.16%、-17.10%和-9.20%。(2)到十四五末期(2025年),若“十四五”期间缺乏对臭氧外输源区的协同控制,区域O3污染状况将总体维持在2019年水平并略有加重。四个国控点与2019年相比O3月均浓度1、4、7、10月升高均不明显(最大升高0.91%),四个月区域平均浓度升高也不明显(最大升高0.68%),O3区域平均变化较小,但围绕城区的周边区域浓度变化较为显著,变化最大值位于神木市城区周边,四个月变化率最大为2.36%;对四个国控点而言,O3受区域外输送影响明显,区域外输送对月均浓度最高的7月贡献最大,占比达到86.04%,从本地人为源对国控站点的浓度贡献看,主要贡献来源为电力源。(3)到十四五末期(2025年),PM2.5污染明显改善。PM2.5浓度从月变化看,2025年与2019年月均浓度月际变化明显,均在1月最高,7月最低;从空间分布看,2025年研究区域PM2.5月均浓度在神木市主城区、榆神工业园区以及榆阳区主城区达到区域最大值,其中1月区域浓度最大值为146.52μg/m3;与2019年相比区域PM2.5月均浓度明显下降,四个月最大月变化率为-12.90%,四个国控站点变化率高于区域平均,国控站点四个月月均浓度最大变化率为7月-14.95%;PM2.5浓度主要受本地污染源影响,四个月本地污染源贡献占比最大为10月85.39%;从本地人为源对国控站点的浓度贡献看,主要贡献来源为民用源与工业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