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女大学生
十四五
体育生活方式
体育锻炼
摘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在面向新目标的同时也蕴含着对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等思想的延续。国民健康依旧是未来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妇女、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健康问题。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但是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仍需扫清制度、社会、文化等多方的影响。所以,此次通过研究女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探索出能够扫清障碍、优化女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新路径,帮助女大学生通过体育手段获得效能感、满足感、安全感,挖掘自我认识,从而健全人格发展。本文以我国女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来自各地区的1892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女大学生的运动量、运动形式、参与动机、项目选择、影响因素等体育生活方式的情况,诊断出女大学生在体育参与过程中的现存问题,从而提出优化女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策略,帮助女大学生通过体育手段获得持久的幸福感并能受益终身。结论:部分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弱,科学的体育知识与观念缺失。体育意志品质水平较低,自我增长困难,自我效能感低,过于注重客体自我。环境依赖现象明显,互依型人格突出,受同伴关系、社会支持、氛围等影响较大。可获得的体育物质资源与机会资源紧俏,体育权益难以受到充分保障且高校、社会、家庭的联动能力较弱,支持体系构建并不完善。基于此,高校应该深化新时代体育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同时关注性别差异、技能差异,注重情感、意识、价值观的培养,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创造校园体育氛围。女大学生可从时间、情绪等多方面培养自控能力,获得自我增长的效能感,学会自我评估,给予自己积极暗示,平衡自信自尊水平,强化自我认同感,通过提高自己的专注度来弱化第三视角的凝视。社会要加强对女性体育参与的重视,构建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保障女性体育权益,同时社会、学校、家庭应该形成多位一体的联动作用,形成多主体间的互动机制,实现校内外体育资源的良性流动。建议:(1)个人、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注重女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重视女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价值。(2)高校应通过教育手段积极引导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挫折观,增强其心理韧性。(3)加大对女性体育权益保障问题的关注,完善场地、设施建设,丰富女性体育参与机会。(4)多部门要加强协作,搭建共同管理的协作平台,形成完整的干预体系,提高优化女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