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课程
核心要义
理论张力
现代课程学
摘要:
中国式课程现代化的理论构想,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语境,源自教育领域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反思与超越。以2001年基础教育改革为时代序章,中国课程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逐渐深化,致力于服务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目标,贯彻“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全面推动人的现代性提升等。课程现代化改革,作为内在驱动力,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外在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课程现代性的持续提升和自我实现。在全球课程改革的普遍趋势下,中国学校课程系统在特定社会制度与文化境遇中,经历了从借鉴到本土创新、从封闭到跨学科实践、从学科导向到协同育人的演进,呈现本土性与世界性的相融、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并行、持续性与阶段性的共存等特征。课程研究的“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知识更有价值”“学习如何发生”三大基本问题内蕴“个体与公共”“理与行”“礼与器”的辩证之思,构成了课程现代性的本土演进动力,塑造了中国式课程现代化的独特理论面貌和价值取向。为发展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中国教育特色的课程现代化理论框架,需要立足于中国课程论的学科基石,着力培养深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主:构建中国气派的现代课程学,创新国际视野的课程文化资源,打造中国风格的课程概念体系,推动中国方案的课程学知识生产。通过这些途径,可以澄清学术定位、明确叙事思路、强化话语自主和知识自主,以此向世界彰显中国课程论的学术力量与知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