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马克思 美好生活观 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 美好生活建设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始终。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从逻辑起点、图景展示、实现途径、价值目标、展开场域等方面勾勒出美好生活观的理论图景。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马克思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实践所造成的人的主体地位丧失、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失衡、人与自然关系对立等困境,这些困境阻碍了人的美好生活的实现。马克思美好生活观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好生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机制创新
摘要: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现代化目标。首先,基于“产权—治理—经营—分配”逻辑框架,考察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困境:产权关系尚不明晰、治理架构尚不科学、经营方式尚不稳健以及收益分配尚不合理。其次,针对这些困境,从成员资格与股东资格的统合、内部人控制、新型农民内生动力、集体经济功能定位等方面分析了阻滞因素。最后,以破除阻力为宗旨,提出了产权机制、治理机制、经营机制和分配机制创新的措施。这些措施旨在明晰产权关系、优化治理架构、完善经营方式和合理分配收益,从而为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动力支持。
关键词: 人文经济 中国式现代化 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的人 物化的人
摘要: 人文经济的核心意义在于人文与经济的互动互化,这一过程可以被视为将经济和文化融合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可归结为“文化的人”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和价值取向统一于塑造“文化的人”,从而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物化的人”构成鲜明的本质区别。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文化的人”的文化内涵可以用经由“第二个结合”而形成的文化新形态来解释。在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上,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构成中国式现代化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内在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经由人文经济逻辑中“文化的人”这一核心命题联结而浑然一体,并最终表现为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整体特征。这印证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所在。“第二个结合”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而基于经济和文化相互融合的人文经济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形态。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新人 生态文明
摘要: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培育具有生态责任感、生态能动性与生态实践力的“生态新人”。培育“生态新人”既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既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跃升的时代使命,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变量。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内在地要求培养出能够践行生态使命、承担生态责任、发展生态文明、引领生态价值、建设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新型文明主体。当下应通过教育引导、制度保障、文化浸润、传播赋能的多向度培育路径,夯实美丽中国建设的主体根基,推动全球生态共治。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摘要: 新质生产力对于加速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是新质生产力与中国生态现代化的重要联结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坚持了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并在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开启了现代化的生态新视域,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技术异化及其工具理性、消费主义及其内在价值观实现了超越,为新质生产力和生态现代化理论及其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要想实现生态现代化,必须统筹好经济、技术与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方面提供了理论思路与实践路径,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的理论意涵与实践智慧,必将加速推进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整体实现。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 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 重大创新
摘要: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通篇贯穿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主线。中国式现代化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文明现代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全面超越西方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推动世界现代化和而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昭示世界现代化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历史观启迪世界现代化美美与共,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主张世界现代化包容互鉴,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民主观彰显世界现代化公平正义,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引领世界现代化和谐共生,从而逐步进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自由王国”。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文化主体性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强国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中华文化主体性”概念,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与深刻的理论意蕴,反映了中华民族融入现代化世界进程中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以及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行文化创新创造的主动精神。中华文化主体性构成中华文明传承兴盛的深层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与现代转型,把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同回答中华文明发展的时代命题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扬了重视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不仅深刻认识到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性,将文化建设统一到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而且主张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应该遵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坐标上,中国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路径,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实践进程中,着力培育和发展文化主体性,不断强化精神主动、把握历史主动、深化文化自觉。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原创性贡献
摘要: 立足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至上”的文明制度批判、“真正的普遍的文明”的秩序构思以及俄国公社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道路探寻,在批判与建构相统一的逻辑理路中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人类文明的变革演进提供了科学依据。作为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当代呈现,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以其理论创新与实践推进,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原创性贡献。从制度维度看,“五位一体”整体性文明结构体系,打破了西方“资本至上”逻辑下物质主义膨胀的单向度发展桎梏,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结构观的时代内涵;从秩序维度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实践,为21世纪人类突围文明困境走向自由解放提供了引领性的建构方案,擘画了马克思主义文明交往观的时代图景;从道路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确立,开辟了人类现代性发展规律与文明自主性深度融合的历史新路,书写了马克思主义文明形态观的时代篇章。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青年 使命
摘要: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青年承担着推动社会变革、创新和发展的使命。为了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青年应努力提高自身素养,积极投身创新实践,关注社会问题,投身文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弘扬和平发展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 西方式现代化 资本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追求。西方式现代化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其本质特征是以资本为中心的“三单”现代化,即以资本无限扩张为根本动力的单极现代化、以物的现代化为最终目标的单维现代化、以“东方从属于西方”为世界图景的单线现代化。这导致了其困境和危机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性总体危机,暴露出西方式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难以克服的内在缺陷。与西方式现代化相比,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以人的现代化代替物的现代化,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以系统观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以文明交流互鉴代替文明隔阂冲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