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县域是我国传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节点,加快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对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缓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进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作用。步入新发展阶段后,党和国家也出台了众多支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第一,本文首先界定、辨析了主要概念,并对理论基础和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研究认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关系发展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融合我国独特历史文化传统的现实表征和应然表达。它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主要节点,在坚持市场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体制机制变革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最终推动县域城乡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实现全面融合的一种发展模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西方学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确定了后续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框架。
第二,本文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历史逻辑方面,通过回顾和总结县域的起源、发展和特性,研究发现县域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承载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这些悠久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新中国成立后,县域城乡关系演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理论逻辑方面,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过程包含的传统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均对共同富裕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此外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还能够通过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均衡城乡公共资源分配,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进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以及其中蕴含的“两个和解”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指向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根源。而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则有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诸多内涵特征快速落地。在现实逻辑方面,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在应对庞大人口规模带来的承载压力以及人口总量下降的现代化挑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还能够通过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有效促进新发展格局构建。
第三,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与分析。本文选取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620个县(市、区)2014—2021年的数据作为样本,运用AHP—熵值法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涵盖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动力、基础和结果三大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样本期内中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和各区域水平都在不断提升,东部水平最高,东北、中部、西部排名依次靠后。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进行区域差异分析发现,中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基尼系数和四大区域基尼系数均呈现下降走势,两两地区间的基尼系数也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总体、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相对差距均在缩小;就区域差异来源贡献角度来讲,区域间差距和超变密度合计占到了总贡献率的七层以上。从分布动态演进分析来看,核密度曲线变化特征显示全国和四大区域的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均在稳步提升,全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绝对差异有所增加。Moran’s I指数分析显示,中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强烈的集聚分布特征,“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现象突出。传统Markov链分析显示,我国的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具有俱乐部收敛特征,高水平趋同俱乐部相对比较稳定,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组间流动性不断增强,处于较低水平的县域向更高状态转移的概率不断提升;空间Markov链分析显示,较高水平的邻居对本地区有显著的带动作用,但是在有些情况下,较高水平的邻居可能会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抑制效果。
第四,本文实证检验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县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发现,县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发挥对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经过替换解释变量、更改时间窗口、缩尾、安慰剂检验和工具变量法等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可靠。机制检验分析显示,县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能够通过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农村产业融合等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由异质性分析可知,在不同地理区位和产业发展状况下,县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差异。由经济后果检验可知,县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下产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共同富裕促进效应、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效应和生态环境改善效应。
第五,本文以T县为例,通过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