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中对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和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法学法律工作者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近日,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大会,向全国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致以问候,并对做好法学会工作提出希望。连日来,我省各级法学会和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致信精神,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法学会工作的重视和关怀。
关键词: “贵和”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 传统文化
摘要: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在“第二个结合”的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想渊源。“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具标识性的基本元素。基于此,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以贯之的“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本文分析了“贵和”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的关联,探索了“贵和”思想的当代解释路径,发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意蕴。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出现代化道路。经过七十多年的现代化探索,终于在新时代摸索总结出一条内涵深厚、层次丰富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蕴含深厚的美学价值。从审美本质出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符合规律与目的相统一的结果”;从美的形式出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脱离实践活动后独立、自由的形式美;从社会层面出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以劳动为核心的社会美。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农村社区经济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 新时代推进农村社区经济共同体建设,既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也是奋力推进城乡居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和共同体经济思想,从共同的身份认同、共同的经济活动、共同的治理架构、共同的利益维系四个维度阐释农村社区经济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基于X区D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践,研究发现D村已初步构建起以“产权共有、资源共建、多元共治、利益共享”为目标的农村社区经济共同体,以此助力社区成员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并为我国民族地区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农村社区经济共同体提供实践样本。
关键词: 雷锋精神 社会记忆 个体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 新时代,从社会记忆理论的视角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应突出个体文明建构:一是夯实个体文明之基,把握住雷锋精神的核心特质是做个好人,关键在于积小善为大善,基本内涵是爱憎分明、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爱岗敬业、勤俭节约、助人为乐、好学上进。二是厘清个体文明之脉,把握住雷锋精神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丰富精神的内涵与形式。三是着眼个体文明之续,注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及形成和谐社会秩序。
关键词: 人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摘要: 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轴心,从价值维度成功破解了西方“物的现代化”与“人的贬值”悖反定律,为人类文明动态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人的现代化源起于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性危机的深刻反思,滥觞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事业的百年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价值旨归,实现了对西方“资本至上”逻辑的超越,对丰富科学社会主义、推动强国复兴梦历史进程、拓展世界现代化人本逻辑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通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现代化制度、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维路径推进人的现代化。
摘要: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一以贯之的战略定位,是湖北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一脉相承的战略任务,是湖北必须一抓到底的战略机遇。全省“新春第一会”发出加快建成支点最响亮的动员令,对“什么是支点、怎样建支点”进行系统全面部署。全省工会闻令而动,谋划实施“服务支点建设五大工程”,进一步发挥好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总体国家安全观 统筹发展和安全 守正创新 辩证法
摘要: 发展和安全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重要问题,也是关乎党和国家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始终重视发展与安全的协调。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党领导中国人民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不同时期,党对于发展和安全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时而异、因地制宜。此外,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在演进过程中凸显出“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意蕴,这是守正创新的具体表现。为深化对发展和安全关系的理解、对发展和安全关系演进过程的把握,选择从“变”与“不变”的辩证角度洞察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再结合中国国情、人民需要等关键要素,顺势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主要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文旅深度融合 产业融合 理论内涵 时代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通过对文旅融合研究的系统梳理,回顾和总结了文旅融合的概念内涵以及研究热点,研究发现:(1)中国式现代化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价值引领,文旅深度融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文旅深度融合借力并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2)文旅深度融合是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在资源、产品、组织、技术等层面的相互交叉、融合渗透、优化重组,在共同市场中创新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载体,通过从资源融合到产品融合、从产品融合到产业融合,不断衍生新业态、拓宽产业面、拉长产业链、塑造价值链,文化和旅游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的“1+1>2”的过程。文旅深度融合不是简单的资源融合和“资源—产品”融合,而是“资源—产品—产业”的全面深度融合,具有典型的自组织性、适应性、非线性、涌现性四个特征。(3)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应重点开展文旅深度融合的内在逻辑、科学评价、实现路径、作用机制、制度供给等研究,不断深化研究内容和创新研究主题,释放文旅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和强劲活力,更好地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文旅力量。
摘要: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引导青年维护国家安全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和坚强保障。面对复杂多变的安全挑战,在高校深入开展国家安全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维护国家安全意识和法治素养,引导他们自觉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国家发展所需、教育使命所系、高校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