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自主发展能力 发展理论 不干涉原则 “全球南方” 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 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切入,讨论西方发展观与中国发展观在认识论与目的论层面上的差异。本文认为,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与自上而下“济贫”式的认识论是导致西方发展援助在“全球南方”失效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从“全球南方”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出发,对发展问题的讨论应当以作为集合名词的“人”为基础,将国家作为担负现代化使命和治理责任的主体,将自主发展能力的培育视为国家发展成败的关键,强调国家发展本身就包含社会发展的目标,国家与社会共生共强,追求发展为国家、社会、人民整体自主赋能的目标。这种赋能式发展最需要坚持的第一性原则是对生产与扩大再生产权利的主张。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民至上 人类文明新形态
摘要: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式现代化肩负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世界现代化全新道路的双重使命。当下,受资本主义现代化结构性矛盾所引发的日益凸显的系统性风险,导致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逆全球化、全球突发公共事件、地缘冲突和环境风险等考验。深入探究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基本时代问题,对于克服西方现代化弊端与开辟崭新的路径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人民至上为根本价值遵循,克服了资本逻辑的束缚;坚持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本质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和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本土实际情况为基础,凭借历史性国情展现独特性,扎根文化性国情彰显精神力量,借助发展性国情凸显战略重点;对标高质量发展目标,借助系统筹谋与协同举措,实现发展逻辑的系统变革与多领域文明的交汇统一。在此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以和平发展、独立自主、普惠包容为核心的文明理念体系,探索和平发展与自主崛起的新模式,创造性变革全球治理体系,为世界现代化进程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 智能社会 中国式现代化 价值取向
摘要: 价值取向承载现代化探索的根本立场、发展方向和路径抉择,明确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精神指引。智能社会作为人类现代化的未来远景,是一种人机物三元融合的技术社会形态,必将带来人类社会新一轮大规模除旧布新。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当面向智能社会锚定明确的价值取向。这就要坚持价值选择的现代取向,面向生产劳动变革和自由劳动拓展,推动现代社会由工业文明向更高级的转型。坚持价值立场的人民取向,面向人的需要与社会生产的适应,推动每个人更大程度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价值原则的实践取向,面向现实问题、面向历史进程、面向群众首创,围绕数字化智能化推动社会变革,将中国式现代化推向新的发展境界。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 高质量发展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形成适应其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马克思生产关系再生产理论的内在要求,是新质生产力孕育新型生产关系的客观需要,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需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适应的生产关系,从本质性来看,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适和完善;从时代性来看,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从先进性来看,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关系;从价值性来看,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生产关系。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需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总纲、以创新引领为基本、以问题导向为指引、以系统观念为方法,突破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和体制机制藩篱,发挥新型生产关系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县域 城乡融合发展 “制度-空间-治理”分析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 破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凸显了县域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县域既是城乡要素互动的“最小完整单元”,也是社会矛盾交织的“集中承载区”,更是实现融合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支点”,从而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底层逻辑意义。本研究构建“制度-空间-治理”三位一体的分析范式,突破传统城乡二元理论的解释边界,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制度语境下城乡互动连接机理的理解。基于对县域发展中制度性壁垒、空间极化效应与治理效能滞后等现实瓶颈的系统分析,提出“要素市场化配置—空间多层级协同—治理适应性创新”的融合推进机制,从而为破除县域资源错配与体制性梗阻,为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目标,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向度的政策工具箱。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治水 现代化 演进
摘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治水实践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重要线索。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治水工作,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兴修水利防治水旱灾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从革命年代“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提出到新时代“十六字”治水思路的形成,从传统治水依靠“人海战术”到现代科技赋能的跨越。一百余年来,治水始终与现代化目标交融交织。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将治水贯穿其中,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水情的治水兴水之路,为实现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强大的水源支撑,也为发展中国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
关键词: 思政引领力 教育强国 立德树人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思政引领力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突出优势和兴办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思政引领力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大中小学生为主要引领对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为重要使命,包括了思想引领、政治引领、文化引领、价值引领、道德引领等多个方面,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的思想阐释力、价值传播力和青年指导力。在教育强国视域下,提升思政引领力,要坚定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守主战场主渠道,加强思政教育的思想指导力、注重以文化人,增强思政教育的文化感召力、加强协同育人,汇聚思政工作大合力,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的教育强国,从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主体动力。
关键词: 历史之谜 文明困境 人类新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历史之谜进行了典范阐释,其所揭示的矛盾关系与内在精神实质具有普遍性意义。人类史本质上是文明史,历史之谜所揭示的矛盾与斗争关系,恰恰构成一种本质性的文明分析范式——历史之谜本质上也是文明之谜。对历史之谜自觉与不自觉的解答事实上就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形态。当代人类文明的困境不过是历史之谜的当代侧显。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也是破解当代人类文明困境的成功探索,是历史之谜的当代解答。在应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课题过程中,自觉激活和创造性运用马克思历史之谜的思想,不仅可以为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重要的学理、道理、哲理支撑,而且能为我们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伟大文明实践提供总体性启发。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与制度变革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重新定义了生产力的配置方式,而且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选择和成效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的行文逻辑也是创新点就在于对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驱动”二字的理解。首先从理论视角,通过分析新质生产力背后的学理基础和哲学意蕴来探讨“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能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性。接着深入解析了“新质生产力如何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机理,把新质生产力的特质与中国式现代化要素相结合,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得以驱动的逻辑脉络。最后运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理念探讨了“怎样用新质生产力来驱动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与方法。
关键词: 发展经济学 经济学教材 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 本文以教材为考察对象,运用历史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梳理我国发展经济学教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动因和内容创新,通过教材内容呈现出“引进介绍—本土改造—自主创建”的阶段性特征,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发展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在“历史的呼唤、时代的期盼”下的建构成果和发展历程,并对高质量建构中国发展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和中国特色原创性教材建设的重点力向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