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政府规模
公务员规模
“公务员占人口比例”
公务员
服务型政府
摘要:
目前,中国的公务员数量、“公务员占人口的比例”问题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府已经推动了6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在机构和人员的精简上也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是难以改变公众对这一问题已经形成的某种既定看法,即历次机构改革的成效不大,主要是由于在人员精简上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那么,科学地确定中国公务员数量的基本需要就成了问题的关键。事实上,在任何国家,都有一个公务员的规模配置能否满足管理基本需要的问题。通过对部分有代表性的国家公务员规模总量、内部结构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各个国家在公务员规模总量安排方面存在某些规律性,大多数国家在通常的情况下,“公务员占人口的比例”一般不低于1%,甚至在政府财力允许和具有管理服务需求的情况下超过2%、3%。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社会转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大背景下,即使是在现阶段,将此比例定位在1%左右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中国公务员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基本处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之内,并不是简单的“臃肿”问题,过分强调精简反而模糊了实际存在的核心问题,即公务员内部存在着结构性和功能性难题。人员配置结构不合理,导致了政府内部普遍存在“人浮于事”和“人手不足”并存的现象,制约了政府的执行力、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下一步机构改革,应不断地调整机构编制改革的思路,将其与政府职能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为一个整体问题来对待,统筹规划改革进程,在人员问题上,用“结构调整”和“改善功能”替代“突出精简”作为主要目标,将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服务型政府已经被确定为中国政府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标。当前,中国的各级政府正在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职能开始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机构和编制改革必然要主动适应这一新要求。面对公共服务职能的扩张,服务型政府要求有一个规模适度的政府,但也要切实考虑当前的各类制约条件。在短期内还是要坚持“适度从紧”的原则,严格控制公务员总量,争取时间解决结构性和功能性难题,不断提高政府运行质量和全面提升公务员素质,为今后的“增量改革”预留一定空间;从长期趋势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催生了大量的要求扩大公务员规模的因素,要科学地确定公务员数量配置的依据,适度地扩张,在改革中不断探索破解长期面临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与满足事业发展需要之间矛盾的具体办法,推动机构编制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本文共7个部分。第一章是对其他国家(地区)“公务员占人口比例”的经验观察,梳理了四类国家(地区)公务员总量规模和内部结构分布的特点,并做了横向比较,试图找出在公务员配置上的一般性。第二章是在得出经验观察结论的基础上,对公务员规模表现出的长期扩张趋势进行了理论分析,试图找出导致公务员规模扩张的因素,为分析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公务员规模调整的方向寻找理论依据。第三章以日本作为个案,分析了日本公务员的总量和内部结构配置,验证经验观察结论和理论分析。第四章是对当前中国公务员规模总量、变化趋势和内部结构分布的分析,并且以湖北省随州市作为个案,梳理了公务员规模问题上实际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中国公务员规模的问题关键在于结构和功能的结论。第五章是对中国公务员规模影响因素的探讨,也就是探究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公务员数量的配置,本文使用实证方法对影响中国省级政区公务员规模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公务员规模配置受到了人口、政区数量、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这也表明,公务员规模问题的未来调整要重点考虑这些因素。第六章在对中国公务员规模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务员规模调整和改革的基本思路,即既要考虑现实的制约性因素,更要考虑一些前瞻性的因素,坚持“适度从紧”和“适度扩张”相结合、“规模控制”和“结构调整”相结合、“总体从紧”和“局部扩张”相结合、“数量管理”和“结构管理”相结合。第七章是中国公务员规模调整和改革的具体对策,包括主要的对策和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提供了一些具体解决公务员规模问题的办法,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总之,中国公务员规模问题的调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当前的突出问题,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服务型政府建设与机构编制改革的逻辑关系,以更加积极、更加长远的心态来统筹规划改革,逐步实现公务员规模控制和结构优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