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清代
新疆
行政管理制度
差异化治理
摘要:
文章基于充分利用和吸收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结合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将全疆大致分为北疆、东疆、南疆三个部分,系统论述了清朝在新疆不同地区分别采用了何种行政治理方式,并就其形成以军府制为核心,包括州县制、伯克制和扎萨克制在内的新疆行政管理制度体系的全过程做具体论述。同时,关注相关行政制度的后期调适,梳理其从建立到不断完善的具体脉络,了解清朝采取的诸多具体治策,并从中分析清朝在新疆采取这种差异化行政治理的真正原因,同时就其利弊做进一步展开分析,力图全面、客观地把握清朝前中期新疆行政管理制度,真实地反映出其发展演化历程,从而增强对新疆差异化行政治理的理解,以期能给予更为客观的评价。
全文主体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清前期对新疆的收复及对新疆不同区域采取不同行政制度,在东疆哈密、吐鲁番等地实行扎萨克制度,在南疆诸城实行伯克制度,在全疆实行军府制,但以伊犁地区为核心。这使得不仅有伊犁将军统筹全疆军政事务,同时还派遣了各城办事大臣管理地方事务,从而将地方民族首领纳入行政管理官员序列,减少了以往军府建制中的羁縻色彩,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第二、三章主要论述相关行政制度确立后的一系列完善与改革,指出清朝收复新疆后,南疆的伯克制虽然得到了保留,但清朝废除了伯克世袭制,并按照清朝的官阶制度设立了金顶回人,同时对伯克的权力进行限制,建立严格的晋升考核与处罚机制;在东疆地区,从乾隆三十八年开始推行郡县制,乾隆三十八年乌鲁木齐都统的设置,更是对军府制的重大改革,为新疆政治中心的转移埋下伏笔。第四章主要探讨清朝在新疆采取差异化行政治理的原因,充分考虑到新疆南北不同的自然条件对其社会产生的影响,包含了清廷对传统西域羁縻制度的反思与新探索,同时还涉及外部势力对当地社会运行的干涉;此外,文章也对这种差异化治理的影响展开具体分析,既明确其在巩固边防、稳定地方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也认识到其在权力分散、效率低下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局限性,以期从中增强对清代新疆的了解,获得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