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生态政治学
公共行政
绿色
视域
摘要:
20世纪中叶,工业社会物质经济的极大丰富繁荣给自然环境带来严重威胁。生态政治正是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生态危机的背景下掀起的轰轰烈烈的运动。一方面,它是人们在面对环境生存危机时对当时惯常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反思,针对当下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生态失衡问题,思索传统政治导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当前困境下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探究生态环境问题在政治领域的解决途径,考察如何建立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政治体系,即思考如何在改造现有的政治学知识和体系的基础上,推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活动更符合生态规律。另一方面,它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反映了权力拥有者对于调和社会发展和环境危机之间的矛盾所采取的一系列对抗行为,也反映了普通民众对于自身和发展环境的关注度、参与度以及所拥有话语权的表达程度。现代化进程中,污染退化的生态系统,严重影响我国公众的生产生活;日渐消耗趋紧的自然资源,逐步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生态政治思潮的影响,中国政府正致力于寻求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社会正义和生态正义的有机统一。生态政治视域下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可持续的主要根源是政府公共行政受传统政治思维的惯性制约,公共行政中匮乏生态政治思维。比如,经济发展方式偏颇,生态保护制度虚置,公众生态环境参与少等。绿色公共行政是一种遵守自然生态和社会发展规律,逐步培养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生态管理职能,发展绿色经济,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减少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者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有效政府行政模式。我国当局的政治理念必需寻求协调的生态原则,完美我国的当局管理机制,以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法治、民主等原则能够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和谐友好。无论生态政治的兴起、发展还是理论渊源,都折射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党和政府治理自然环境在生态政治原则下,通过构建政府管理、经济发展转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最终摆脱生态危机的必要途径。现阶段,在我国公共行政绿色性建设已经具有一定的根本前提和有利机遇。在我国公共行政中,当前已初步建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环保法律系统,与之相配套适应的生态管理制度系统框架也初具形态,此外,我国环保机构设置也正在日趋完善,这些奠定了公共行政绿色性的基础条件;我国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日益关注、党和政府对环保资金投入的逐步扩大、社会绿色科技的创新发展以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加强等则构成了践行绿色公共行政的历史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