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课程行政
课程行政事务
政治学原理
摘要:
课程改革实践是我们发现研究问题和汲取智慧的沃土。自我国实行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目前我国的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深化阶段。近年来,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课程改革是依靠课程政策引领的,但为何我国的课程政策在实施中却遭到抵制或被变相执行?课程政策到底是如何制定的?如何才能制定较好的课程政策?教育行政部门如何监管课程实施?思考以上问题的角度很多,不少研究者对这些问题进行过探讨。其实,我国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涉及到课程政策、课程方案、课程实施等,但不论是课程政策的制定、课程方案的研制或课程实施的监管都属于课程行政事务,都涉及到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行政行为。课程行政行为是一种政治行为。所以,深入思考并解决我国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从政治学视角对课程行政及其事务进行系统的研究,这既有助于提高课程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也有助于提高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课程行政指国家通过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调节和控制学校教育,行使与课程有关的职能、职责的行为。课程行政事务主要有课程政策的制定、课程方案的研制和课程实施的监管等,它们是课程行政的主要内容。本文以三大课程行政事务为主线展开论述。全文共分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该部分是本研究的基础,主干部分是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并重点论述了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课程行政综览。该部分从课程行政的基本概念入手,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述:一是课程行政的涵义、属性、职能和主体;二是课程行政事务,主要有课程政策的制定、课程方案的研制和课程实施的监管;三是课程行政的模式、取向和基础,其模式主要有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和混合模式,其取向主要有国家本位—政府控制的行政取向、民主契约—公共决策的行政取向、民主参与—国家控制的行政取向,课程行政的政治基础有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行为和意识形态,课程行政的文化基础主要有历史文化传统、现代文化特征和文化多元趋势;四是课程行政关涉的政治学范畴和基础理论,课程行政关涉的政治学范畴主要有利益和权力、统治和民主、平等和正义,作为课程行政之基础的政治理论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观、西方的民主政治观和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观等。第三部分,课程政策的制定:以“决策”为核心的权力博弈。该部分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课程政策制定的意义、实质和主体,课程政策制定的实质是对权益进行分配和再分配,课程政策制定的主体分为官方的课程政策制定主体和非官方的课程政策制定主体,课程政策制定主体间的关系是一种权力博弈关系,权力博弈的实质是利益分配;二是课程政策制定中的权力博弈,主要有官方的课程政策制定主体间的权力博弈、非官方的课程政策制定主体间的权力博弈、官方的与非官方的课程政策制定主体间的权力博弈,课程政策的形成是权力博弈的结果:课程政策是利益集团之间权力斗争的结果,课程政策体现着占支配地位集团的利益诉求,课程政策是官方职能部门主导的产物;三是课程政策制定的现代特征及我国的差距,课程政策制定的现代特征主要有课程政策制定的合法性、课程政策制定的公正性、课程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在我国课程政策制定中存在凭经验和想象决策仍然存在,易使决策偏离科学化轨道等五个问题,并对其进行归因分析和提出改进方策。第四部分,课程方案的研制:“计划”过程中的权力配置。该部分主要从以下方面分析:一是课程方案研制的意义和实质,课程方案研制的流程以及课程方案研制主体及其关系,课程方案研制的主体有作为课程方案研制的主持者和组织者的教育行政部门、参与者和研制者,课程方案研制主体在课程方案研制的不同阶段表现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合作关系等不同关系;二是课程方案研制中的权力分配,主要表现在课程方案研制中的权力与职责划分,即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专业人员或团体在课程方案研制中具有不同的权力和职责,以及课程方案研制中的权力配置,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具体化中国家权力的渗透、教科书内容选编中国家意志的表达、课程实施指南研制中对教学活动参与者的权力规约、课程管理规章研制中对各级管理权的分配等方面;三是课程方案研制的现代特征及我国的差距,课程方案研制具有人本性、民主性、系统性和合理性等现代特征,在我国课程方案研中存在行政因素介入多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和提出了改进课程方案研制的方策。第五部分,课程实施的监管:以“调控”为目的的权力运作。该部分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课程实施监管的意义、实质和主体,课程实施监管的依据和途径,课程实施监管的依据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关涉课程事务的基础性政策、课程发展与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课程实施监管的途径有督评与调节、指导、服务等,课程实施监管的主体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专业学术团体和社会中介机构,课程实施监管主体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府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