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
行政哲学
社会公平
公共性
政府再造
摘要:
“社会公平”的概念人们耳熟能详。从古代起就被思想家们提出,经过后世思想家们的丰富与发展,构成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价值理念,融贯在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甚而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遍在的社会理念。有关社会公平的理论解读、阐释很丰富,但是思想家、理论家们很少去关注“社会公平”的实践与操作环节。二战后的美国被视为现代民主国家的样板,但是,在美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社会公平的实际状况与其制度设计、理论假设仍然存在着极大的差距。美国公共行政学者乔治·弗雷德里克森突破前人的认知局限,从美国公共行政过程中探讨社会公平问题,旨在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提升人们的生活福祉。 本文以乔治·弗雷德里克森的以社会公平为核心的公共行政思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思想的来源、基本内容,以及对美国公共行政思想与实践的影响等问题,透视其社会公平思想的整体特征,及其在公共行政中的制度安排和实施。同时,也展现美国的公共行政发展和演变的实质,使读者对于美国公共行政的基本逻辑和实际发展状况有比较真切的认识。揭示美国社会的公共行政形式或是徒有其表,不能反映并真正实现公共利益,增进社会公平。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是美国当代著名公共行政学家,他的公共行政思想产生和发展来自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同时也源于他的兴趣和学习、工作经历。三次明诺布鲁克会议的召开、风靡全球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美国政党政治对公共行政的影响,这些都为弗雷德里克森思考公共行政中的社会公平问题提供了空间。 20世纪40年代始,美国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以价值中立、技术至上理念为指导,以效率、经济作为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公共行政,无法有效回应愈演愈烈的社会冲突,直接促成了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社会的动荡和政府合法性危机。1968年,弗雷德里克森在明诺布鲁克会议上指出,传统公共行政旨在提高行政效率,主张政治与行政二分,提倡经济和效率价值理念,结果导致研究和实践集中在政府组织、人事管理和城市发展等容易测量的领域,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和发展问题却被回避或绕开。公共行政有失社会公平,其实现的只是少数人的利益,牺牲的是广大公众的利益。基于此,弗雷德里克森提出了公共行政的“社会公平”价值理念,把“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视为一体,都看作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同时强调,相较之下,“社会公平”应该更为重要。弗雷德里克森对“社会公平”做了理论界定,指出问题的关键是公共行政中公共性的缺失,必然会导致社会不公平。在此后的研究中,弗雷德里克森根据美国社会的发展现状,进一步提出了复合公平、代际公平理论等,扩展和丰富了社会公平理论。 为了保证社会公平能够实现,弗雷德里克森对公共行政过程中社会公平的参与主体和公共政策进行分析和设计。参与社会公平实现的主体有民选官员、行政组织、公共行政人员(高级领导和中、基层执行人员)、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等。他们有着不同的社会政治定位和利益需求,因而对于公共行政过程中的社会公平有着不同的影响。 公共行政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是公共政策。弗雷德里克森对公共政策的制定、选择、实施和评估等环节进行研究。首先,美国的政治过程基本是少数精英利益集团控制,公共政策基本反映了他们的利益。弗雷德里克森提出建议,要求公共政策制定应该考虑一下为谁制定,他还剖析了一些国家重大公共政策,并提出建议。其次,不同的公共政策制定出来,是否被执行,取决于总统的政策选择。他通过研究几任总统的公共政策选择发现,代表下层人民的民主党会选择倾向于社会公平的公共政策,而代表中上层人民利益的共和党通常会选择相反的公共政策。弗雷德里克森指出,虽说美国总统代表了不同的政党利益,然而他在选择公共政策时,如果能在公共政策中寻找实现社会公平的平衡点,是可以实现和增进社会公平的。第三,社会公平实现的关键是公共政策的执行。弗雷德里克森认为,行政自由裁量和乐善好施是有利于社会公平实现的路径。 20世纪80年代,西方世界轰轰烈烈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和美国共和党的执政,使得新公共行政所倡导的公共行政中“社会公平”被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所谓的“政府再造”所淹没。弗雷德里克森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在坚持探讨公共行政中的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基础上,从公共行政的理论、历史和现实对新公共管理运动进行深刻的批判。明确指出,新公共管理运动倡导的精简机构并没有节约行政成本,减少腐败,反而使行政成本上升,公共事务的服务质量下降。他进一步指出,顾客导向的政府再造不能完全被运用到公共领域,政府企业化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实现少数精英利益集团的利益,损害了广大公众的利益。不过,他同时也看到了在全球和美国,所谓“政府再造”具有不可逆转的趋势,于是又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方案。比如,政府进行合同外包时,应该对承包商提出具有公共责任的说明,这样能保证外包公共事务的公共性,减少或者避免对公共利益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