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公共服务
民营化
行政法学
规制体系
内化模式
摘要:
伴随着政府财政危机的呈现、新自由经济的兴盛以及善治治理模式的应用,公共行政民营化理念以其对行政法治人文精神以及福利国家角色期待的有效回应得到全球范围的认可和推广。公共行政民营化理念,旨在更多的依靠民间机构和社会力量来满足公共需求,其深刻意蕴在于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并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关于什么是最好的政府形式,在各个时代里,尽管人们曾经有过许多争论,但却没有考虑到它们之中的每一种形式在一定的情况下都可以是最好的,但在另一种情况下又可以是最坏的。”公共行政民营化在国外历经理论酝酿、实践历练与模式完善,其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及体现。如何更好的立足中国国情,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础上,实现良性内化是中国公共行政民营化面对的首要课题。与此同时,面对公共行政民营化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公平缺失、公共责任危机、政府管理信任危机等问题,如何因势利导,保证公共行政民营化的平稳运行和公共需求的高效满足也是需要我们审慎关注的又一重要课题。
“对己生的秩序进行研究,解释制度与引导制度是法学的任务所在。”在行政法治日益完善的现代社会,法律无疑是实现公共行政民营化良性内化与高效运行的核心路径。通过对公共行政民营化历史演变、理论基础与价值体系的深刻解读,来明确中国公共服务民营化的探讨价值;依托对公共服务民营化国外实践模式与中国内化土壤的比对,来探讨中国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基本模式及内化路径;借助对公共服务民营化实践国家规制体系的充分剖析,来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民营化的行政法规制体系。这三条线索构成了文章的基本架构与写作思路,具体而言,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是民营化理念的基本界定。该部分着眼于基础性客体——行政民营化构想源起、概念创设、全球实践以及理论建构,主要探究行政民营化理念的内发动因与历史演变,明确并界定中国行政民营化的内涵与外延,实践内容与相关原则。这是进行行政法学探讨的基础和关键。
第二章是公共服务民营化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剖析。该部分首先着眼于行政民营化的正当性证成,探索行政民营化的理论基础,从而为行政法学探讨提供价值依据;其次,针对行政民营化的价值定位问题,着眼于行政效能、公共利益等方面全面剖析行政民营化的重要价值与潜在问题。
第三章是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实践模式。通过对欧美模式、苏东模式和亚洲及拉丁美洲国家的公共服务民营化的模式比较和价值评析,为中国化实践提供模式借鉴。
第四章是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的模式选择。该部分力求立足中国国情,探索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实现模式,探索我国公共服务行政民营化的实践路径。
第五章是公共服务民营化的规制问题研究。鉴于国内外对公共服务民营化探讨过程中在行政组织、行政程序、规则体系和救济途径等方面的经验和困惑,本章力求从这四个层面予以理论探索和制度研究,从而保证行政民营化的良性内化与高效运行。
纵观全文,公共服务民营化只是一种手段,其本质在于引导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实现政府治理理念由管理向服务、治理的转变。在民营化理念的历史嬗变和现实回归的基础上,我们既应当看到在我国的国情因素下,民营化的内化过程中需要做出的合理变通,也应当看到其成功扎根中国需要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的系统搭建,需要行政规制和法律制度的有机结合。中国公共服务的民营化道路必须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的,必须是在充分肯定社会主义及公有制经济基础上推行的,这是中国民营化研究的基石,也是我国民营化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中国的民营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道路依旧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