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体制性迟钝
行政生态
社会转型
摘要:
中国人均GDP目前处于1000-3000美元的区间,社会处于各种危机频发阶段。随着我国改革由“普遍受益期”过渡为“利益调整期”,群体利益冲突逐渐成为“社会常态”。社会矛盾一旦遇到“导火索”,往往呈现出突发性,对抗激烈,社会破坏力强,处置难度大等特点。此外,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的频发对政府行政能力也构成一定的挑战。面对这些冲突事件和公共危机,在冲突和危机萌芽和聚集的初期,一些基层部门对社会矛盾却普遍表现出“体制性迟钝”——反应迟钝,信息失真,处理失当,往往走入“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怪圈,集中暴露在应急能力的薄弱,并且在行政政策的执行力上也表现得软弱无力。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利益阶层分化、民众民主意识加强等复杂行政生态环境确实对行政工作的展开造成困扰,但另一方面,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政府行政公共信息、行政咨询部门不受重视也是我国行政体制性迟钝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近年来我国行政部门针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意识到健全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性,对行政统计部门和行政咨询部门越来越重视,因此展开了一些实际的行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外,政府开始逐渐从传统对GDP的专注转向对环境、民生等问题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行政体制性迟钝”的现状、表现及原因,试图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缓解近年来越发频繁的“群体性事件”和各类公共危机事件,为建设和谐社会做一点微薄的努力。
本文正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意义、核心概念、国内外主要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分析框架,是全文的首部。
第二章提出我国行政体制性迟钝的表现,其中表现包括行政反应迟钝、应对错位、决策迟缓、执行软弱等,紧紧抓住了中国这个基本国情,就中国的现实来分析,本章为其后的内容表述作了铺垫。
第三章提出我国行政体制性迟钝的原因,其中主要有行政录用和评价机制、行政机构设置及行政决策三个主要方面的原因,该章是本论文最重要的部分。
第四章是就中国行政体制性迟钝的各种表现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试图通过对策的探寻,以此来找到问题的源头并以解决为最终目的。当然,任何一个措施和建议其最可贵之处都在于执行,所以本论文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学术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