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公共利益 个人利益 政府利益
摘要: "公共利益"是政治学和公共行政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同时也是一个争议较大、令人困惑的范畴。本文试对学术界关于公共利益的定义、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公共利益与政府利益的关系等有关问题的争论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 公共行政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代序 行政学理论 《西方公共行政学思想与流派》
摘要: 自1887年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发表《行政之研究》一文以来,公共行政学成为百余年来对人类社会影响至为深刻的学科之一。在整个二十世纪里,公共行政学新论迭出,创见纷呈,叫人有目不暇接之感。我国行政学的历史发展起步虽较晚(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引入),但自二十世纪80年代恢复并从政治学中独立出来,它的发展却相当迅速。理论性与实践性著作纷纷问世,几乎多不胜数。
关键词: 公共行政学 因特网 信息 科技 公共行政问题
摘要: 因特网所造成的重大环境变迁与生物科技将带来的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冲击,决定了未来公共行政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构建符合信息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学术范式和相关理论。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公共行政学,着眼中国公共行政现实,并面对正在迅速变化的未来环境,不但要有面对现实问题的勇气,深入研究现实环境中的中国公共行政问题,还必须有面对未来的勇气,积极主动地研究未来环境下需要正视和解决的公共行政问题,迎接来自未来环境的挑战。
关键词: 行政学 研究生 教材
ISBN: (数字)9787309062854 ISBN: (纸本)9787309062854
摘要: 《公共行政理论》系统阐释了19世纪末公共行政学开创和形成时期至现当代,西方公其管理学界的几十位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的理论观点,包括威尔逊、法约尔、韦伯、梅奥、西蒙、德鲁克、布坎南、奥斯本和登力维等人。这些学者的思想对西方公共管理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读者阅读《公共行政理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比较全面地了解西方公共管理的实践和理论发展的过程,理解和研究西方学者的理论观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公共管理这门学科的产生、演变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行政学 方法论 研究方法 体系结构
摘要: 严重滞后的行政学方法论建设成为制约当代中国行政学研究的一个"软肋"。本文以规范研究为主要方法,在科学界定方法和方法论含义并准确把握两者之区别的基础上,指出:行政学方法论是与行政学研究的过程和假设有关的知识和技术体系,它必须是建立在某种哲学基础上的假定,必须体现行政学研究人员的学术立场,必须体现对行政学研究方法的程序设计与科学叙述,必须具有实践功能性。行政学方法论的内在结构由抽象系统和解释系统两个部分构成:前者是行政学方法论的核心部分,它代表着如何设定行政学方法论的研究基础;后者是对行政是什么进行为什么的解释,它代表着如何将方法论内容具体应用于理论评判和行政实践。
关键词: 归属主体 承担主体 行使主体 科学政绩观
摘要: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行政权应然归属主体。行政权由行政机关来行使,故行政机关为行政权的实然承担主体。而权力的具体行使是由公务员来实施的,公务员便是行政权的具体实施主体。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过对三个层次权力主体的分析来看树立科学政绩观的必需,要求政府工作人员要以一切为民的理念为宗旨,以社会的发展变化为决策源泉,充分发挥民众的意见,从而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关键词: 公共行政学 发展成就 未来前景
摘要: 中国公共行政学科发展的动力在于中国社会变革和公共行政的现代化对公共行政理论的需要。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国公共行政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日趋成熟和专业化。中国公共行政学未来的发展取决于研究者问题意识的觉醒;研究方法论的改进;有效地回应社会需求;强化科际整合和跨学科研究;加强比较研究;致力于本土化的理论建构等诸多问题的有效解决。
关键词: 《行政学研究》 威尔逊 公共行政学
摘要: 1887年,美国学者威尔逊发表了《行政学研究》一文,开创了行政学研究的先河,提出了新的话语指向、理论范式和结构体系。文中的基本思想,对于我们推进行政体制改革、重构政府职能、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和提高政府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三权分立 代议制 行政国家 行政法
摘要: 行政法缘起于国家行政权,因此行政法的起源应该从政治学中去寻找。本文从社会契约论中国家的起源和国家职权的分化与行使谈起,分析了西方国家中行政权的演化历史和现实发展,从行政国家的出现和异化来探析行政法的起源。
关键词: 政治 行政 二分法
摘要: 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是西方行政学经典的理论范式和西方政治与行政制度设计的基本理念。它是西方特定政治背景的产物,其宗旨是根据政治与行政的不同功能、性质及其运作逻辑确定其各自的运行规则,以实现国家治理的民主原则与效率原则的统一。尽管这一经典行政范式在20世纪后半叶以来受到了很大的质疑,但对于正致力于建构现代国家治理框架的中国来说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