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唯物史观 应用 发展
摘要: 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它创造性地运用了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和群众史观,是对唯物史观的应用和发展;它准确地把握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现实国情,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导向。
摘要: 人们通常把“生产”理解为纯粹经济学含义上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马克思在不少场合确实也是从经济学含义上来使用生产概念的,还经常从哲学含义上来使用生产概念,并由此提出了全面生产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① 马克思把全面生产理解为人类活动的“类特征”②。具体地意指以下三类:1.“生活的生产”。马克思写道:“生活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活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活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③“生活的生产”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的生产。如果把这段话中的两个破折号遮蔽,那么,此句话就成为“生活的生产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这就是说,包括物质的生产和人的生产在内的“生活的生产”既表现为自然关系,又表现为社会关系;而不是有人所理解的“一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表现为社会关系;二是人的生产,表现为自然关系”。马克思的提法是意味深长的。2.“精神的生产”。马克思说:“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往往由此把精神生产理解为意识形态内具体意识形式的生产。这种狭义理解,影响到如何看待精神生产在社会中的作用问题。其实,马克思在紧接上述这句话前写道:“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④ 显然,“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不能等同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生产。属于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等的生产固然属于精神生产,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科学、教育等的生产也属于精神生产。3.“社会关系的生产”。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活动中结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古典经济学家只能看到通过生产劳动过程所形成的生产物,马克思则认为,社会物质生产最终生产的不仅仅是一种劳动产品,更重要的是还同时生产了人与人之间的特定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说:“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同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生产出其他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⑤ 这就是社会关系的生产,在异化劳动的社会中就生产着异化的社会关系。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 发展 认识主体 超越 批判 自我扬弃 社会实践 主体能力
摘要: 揭示人文社会科学动态发展、更新转换的源泉动力 ,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人文社会科学的进化发展 ,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自我扬弃、社会实践的合理化发展及人文社会科学认识主体创造、超越和批判能力的发展三者相互影响、渗透、作用的共同结果。其中 ,自我扬弃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驱动力” ,社会实践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重要对象和最本质基础 ,创造。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方法 基本趋势 社会科学研究 科学主义 进化发展 当代人 人文主义者 自我认识 科学体系
摘要: 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进化发展的动力欧阳康当代科学之为大科学,最重要的标志在于它是包含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具体分支学科在内的完整的、有机的科学体系。人文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本身是人类认识既深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积极产物,是...
摘要: 本文系作者为陶德麟教授主持的国家八五重点社科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一书撰写的部分章节,现摘要发表,以听取批评指教。当代科学之为大科学,最重要的标志在于它是包含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具体分支学科在内的完整的、有机的科学体系。人文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本身是人类认识既深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积极产物,是当代大科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把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揭示人文社会科学进一步进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对于理解和说明当代大科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向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证主义倾向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在人类知识的深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历史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人类知识的科学化进程中,对自然、对社会、对思维和对人自身的科学认识处于平衡发展状态。近代以来,对自然的认识获得长足的优先的发展,达到科学化水平。自然科学率先作为相对独立的科学从哲学体系中脱胎而出,形成了自己具有独特对象、范畴和方法的科学体系。自然认识的科学化和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改进了人类知识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结构,提升了人类认识的真理性水平。其突出标志,则是形成了以客观性、实证性、精确性为主导原则和基本硬核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科学成为人类知识发展的神圣目标和绝对标准。任何门类和方面的知识,其是否发展及其发展的水平如何,均要看其是否符合科学化的方向及所达到的科学度水平。而这里讲的科学在实际上仅仅是自然科学。于是,自然科学的观念、原则和方法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衡量其他知识是否科学的基本标准。其他各类知识和各种学科要成为科学,或者说要被人们认定为科学,就要看其是否符合这种自然科学标准,都要通过这种严格的“科学资格”审查和检验,才能取得这张进入科学殿堂的“入场券”。正是由于这种历史的和逻辑的原因,形成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的科学化或叫“实证化”倾向,其最根本特点在于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似性和共通性,在科学一体化的观念支配下以实证主义方式肯定人文社会科学的可能性,并主张应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使之走向与自然科学相似的实证主义轨道。实证,即可检验、可验证、可证实性。这正是近代经典自然科学的最本质规定和要求。一种观察陈述或假说,只有得到足够充分的实证材料和实验结果的支持,才被认为是科学的。因此,准确性、精确性、确定性、可重复性等,是实证的基本内涵。近代自然科学作为学科,无疑是以其实证性作为标志的。正是实证方法在近代自然科学中的广泛应用和普遍有效性,给了人们一种基本的信念:一旦将它们应用于研究人文社会现象,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便当由此而成为科学。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在经历了神话、史鉴等历史形式之后,又逐渐摆脱了“理知”的玄想,而向着实证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