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系统观念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摘要:
现代文明正面临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引发了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幸福、国家繁荣及全球可持续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中国现实实践所提出的重大问题,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紧密结合,并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解答。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制度理论与我国实际深度融合的产物,不仅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也构成了一套系统而科学的理论体系及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制度理论,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环境制度理论和系统观念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西方学者的生态制度批判理论和系统观念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必须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念这一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近年来,学术界对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仍存在相应的不足,如对其核心内容的探讨尚显不足,对建设经验的总结相对匮乏,从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念的角度对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路径对策探究仍需深化。本文正是基于这些研究短板,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系统思维方法、跨学科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从新时代我国的实际出发,系统梳理和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与实践经验,以期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未来路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学术助益。
坚持系统观念,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把握好当前与长远。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对其演进历程的梳理,需借助科学的历史观和分析方法,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动因和逻辑。我国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是一个与新中国同向而行的历史发展过程,分别经历了新中国环保事业的探索阶段,改革开放后环保制度体系的起步阶段,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结合”的发展阶段,“两型”社会多元治理体制的深化阶段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成熟阶段。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成功,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其方向正确、步伐稳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运用系统思维方法,统筹考量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强化制度执行,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首次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包括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整体内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决定》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即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全面建立资源高效节约利用制度,保障自然资源长期可持续发展利用;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这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
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蕴含着整体性、结构性和协同性等系统性特点,这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尽管我国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整体性建设、确保生态文明制度的有效落地以及加强各主体间的协同合作等方面,都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继续把系统思维运用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中,深入探索和研究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和策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整体贯通性,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的结构有序性,提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治理效能的协同联动性。具体表现为: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同时以点带面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结构有序性,使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更具系统性和实操性;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相互配合,合力共为,提升各领域协调联动性;汲取国外生态文明建设有益经验,从而构建一套理念先进、结构合理、运转顺畅、管理高效的制度体系。
从多维度的“五位一体”布局出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深入经济、政治、生态、社会及文化等核心领域。在生态管理流程上,它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