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梁漱溟
儒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不同主张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对西方外来的马克思主义持不同立场和观点。因此,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接受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阶段性过程,一部分学者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另一部分学者由于种种原因并未接受马克思主义,或是经历了由不接受到慢慢接受的转变过程。梁漱溟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一直坚守着他的思想阵地。他与同时代的爱国知识分子们一样,对民族和政治问题十分关切,一生致力于解决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寻求和探索中国文化复兴和救国救民的出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见解。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便经历了一个从完全怀疑到辩证接受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前,梁漱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统治与剥削的依存关系、资本主义和私有财产的危害等观点。同时,他又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生产力是社会最高动因、经济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理论。但他基于自己对旧中国国情的认识,遂完全反对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时间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让梁漱溟对自身理论产生了怀疑并开始反思,在反思中他对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重新认识,并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有些方面是正确的。晚年,梁漱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思想为自己的哲学观点作论证,他将历史唯物主义和传统心学相结合,形成了唯心史观。从梁漱溟先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转变过程,可以一窥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路历程,可以折射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为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