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道德原理
康德道德原理
实践理性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受教者的“实践理性”。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方式以及本质特征,同时也是受教者可以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理性研究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在性与价值性的有效基础,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但是对于“实践理性”的理解,马克思和康德有所区别。康德道德原理及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具有历史局限性,马克思批判康德道德原理的唯心主义错误,并做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改造。无主义、相对主义以及形而上学特征。
康德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以理性区分了人与动物的本质规定,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存在者,其先验基础就是理性,但是,不同于神圣的理性存在者的道德,人的本性的特殊性体现为人的“有限”尺度,“有限”与“理性”共同构成了人的本性特征,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康德道德原理的核心是自由,康德将其划分为先验的自由与实践的自由两个类别,阐释了人在意志层面的自由属性,他认为理性目的在于自由交流和寻求真理,以自由讨论和理性论辩的方式寻求真理与德性,而真理的外在表象就是人的道德性。在康德看来,实践理性是道德的立法者,而道德无限趋向于理性,因此,人的道德境界也趋于无限。由于道德法则是先天的基于理性产生的法则,道德法则的普遍必然性就必然需要依托于一种具体且确定的方式规定人的意志,即道德命令。道德命令对感性欲求的压制导致了幸福与道德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因此康德建立起三大悬设,对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做出回应。不过,康德道德原理在其现实有效性方面有一定程度上的虚
马克思认为,实践理性不是头脑中先天固有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因此要避免从抽象人性论出发,而是以实践论为基点,讨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事实上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以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方法论,以社会实际与现实生活为研究基点,考察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对道德问题进行阐释,从而寻求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和解放路径。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也可被称为实践的唯物史观,以实践本体论与实践认识论赋予了实践主体以生存价值。在马克思看来,实践理性是由主体的实践能力在理性认知能力引领下的主体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他将科学的实践理性理论融入并贯彻到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研究之中,为人类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基于马克思实践理性观,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研究的理论依据,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实践理性的实践活动,应该在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推进培育路径的创新,通过创设情境以及社会实践中探索实践理性的内涵真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论理性”培养受教育者的正确价值观,以“理论理性”引导受教育者逐渐转向“实践理性”,最终使受教育者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践行“实践理性”,以实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