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亚当·沙夫
马克思主义
语言学
认识论
人道主义
摘要: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东欧新马克主义理论家以及他们形成的学术流派开始进入西方学术界的视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流派和代表人物的学术背景、学术追求、理论定位存在共同之处,他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东欧各国社会的改革理论家,与国家遭受的重大世界性历史事件相关;他们都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并且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关于人和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拓展;他们在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有相同的理论趣向。亚当·沙夫是他们当中最直接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的理论家,地位也是比较突出的。
亚当·沙夫是波兰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者,从20世纪4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后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始终没有离开过马克思主义。从理论研究上看,以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分界线,在此之前,沙夫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传统的批判,以及对语义学或语言学的研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研究课题”是语义学。这个阶段是沙夫的正统马克思主义阶段。在此之后,他的研究转向到了哲学人本学领域,目的是恢复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哲学”,深入探究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问题。沙夫开启了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生涯。
在苏共二十大的影响下,东欧各国纷纷走上了“非斯大林化”进程,为摆脱苏联模式的枷锁先后进行了比较激进的社会主义改革,沙夫本人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针对当时波兰社会现代西方思潮的涌入,特别是存在主义,沙夫提出人的问题、人道主义问题才是存在主义的中心问题,而非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此外,受波兰的历史文化影响,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批判锋芒和深厚的理论文化根基。以沙夫的著作为文本,沙夫的马克思主义观可以概况为三个研究维度,即语言学、认识论、人道主义。在东欧马克思主义者中,沙夫是对语言学研究最有成效的思想家,其成果既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又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新的维度。他尝试构建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从符号学的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沙夫得出结论,语言在认识过程中具有积极功能,认识论需要语言研究的支持。需要语言研究支持的理论不只是认识论,还有关于人的哲学的问题。沙夫在有关历史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著作中探讨了有关认识论的问题,沙夫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以物质的和客观的存在的现实为基础,是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而非相对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能够解决历史学家对于同样的历史资料却得出不同结论的问题。沙夫在认识论方面拓宽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领域。对人道主义的探讨是沙夫全部理论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正因如此,他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转向了“新马克思主义”。人的问题是现实的,马克思早期提出的哲学人类学问题是沙夫哲学考察的主要问题,在马克思的著作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但被看成是与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的敌对的哲学。为了摆脱人本学问题的政治纠缠,沙夫认为应该充实“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哲学”,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异化问题。在沙夫看来,并不是因为社会主义对异化的摆脱而使其优越于资本主义,而是因为其对反对异化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沙夫对“现实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活动是由社会所决定,因此,是一个客观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中人的活动是有选择余地的,沙夫由此引出自由概念。进而沙夫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新的方案,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设想,试图揭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景和命运。
沙夫的马克思主义观独具理论特色,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下能够始终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并宣布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他详尽系统地研究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提出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或者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人道主义发展的最高形式。即使在苏联解体后,他仍然关注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分析当代社会主义存在的许多“空白领域”。此外,他的思想总是与波兰的社会现实与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镌刻着时代的烙印,这也使得他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由于没有深入批判当时社会的异化现象,导致他未能从根源上充分揭示苏东社会主义危机的根本性内在机理;始终“游走”于历史唯物主义和人道主义之间的理论逻辑演进使得沙夫的理论立场不是那么的“鲜明”。尽管如此,对沙夫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启示我们客观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并以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历史地社会地研究人的问题。因此,在历史唯物主义者和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我们更倾向于他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身份,他最终的理论目的还是要用人道主义来统摄、规定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