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文明观
全球文明倡议
古今中西之争
摘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指出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全球文明倡议”,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集中表达和重要理论成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包含了对于文明本质、文明发展规律、文明进步动力、文明内在目的、文明交往之基和文明共处之道的深刻认识。本文聚焦于“全球文明倡议”,力图梳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历史脉络及其理论渊源,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主要围绕三个部分内容展开。首先,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实践,以近代以来中西文明交流的重要历史节点为坐标,系统梳理中国文明的内在构建和外在交互两条发展路径。这些历史坐标点包括中西文明的交汇与碰撞、冷战时期文明发展的分化与整合、全球化背景下文明间的交流与互动以及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格局的深刻变革。
其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形成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又吸收和取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认识。中华文明的文明特质,不仅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文明议题的深邃洞察,而且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其继承与发展的脉络中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深入剖析了文明的定义与本质、历史性与阶级性、结构与类型等问题,揭示了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客观规律。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提出了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道路问题,并阐释了社会主义文明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趋势,列宁的文明观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第三,以“全球文明倡议”为中心,深入探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理论内涵,以此寻求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理论路径。“全球文明倡议”中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涉及对文明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及态度,是对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等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的批判;“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理念的超越,同时也涉及对文明发展应然方向的思考,只有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方案与文明发展的应然方向同向同行、互相成就时,二者才能共同作用于文明内在目的的实现;“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是对保持文明统一性和独特性的认识,是对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愈演愈烈的争论的破解,强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未来人类文明发展愿景的实现路径,世界各文明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优势,同时也需面对自身的局限和问题,任何单一文明主体都不可能独自完成构建文明间和谐共生世界秩序的任务,这一秩序只能在人类文明的对话合作网络中生成。“全球文明倡议”对文明主体间及文明代际关系的深刻反思,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重要启示,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核心要素,为深入探索其深远意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重大理论成果源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