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教学 课程 思政 创新 教育家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需要从三个维度进行创新与深化:第一,夯实理论学术基础,特别是增强哲学学术积淀,如此才能深化教学,将问题讲清、讲透;第二,采用新媒体科技,创新教学方式和工具,提升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第三,践习“教育家精神”,从自身做起,立志成为新时代大国良师,推动教育强国事业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育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政治哲学 理想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西方主流政治哲学
摘要: 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一种典型的理想性政治哲学。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形态的出现和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面临着现实化时代化的问题,因此建构一种能够规范和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特别是其话语体系便提到议事日程。建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需要把握和处理好多方面的理论问题,最为基础的包括:一是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关系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作为一种专门的哲学形式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哲学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三是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现代西方主流政治哲学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这是充分理解和把握具体理论形态的“元”问题,需要我们自觉从根基处加以追问。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学术中国化 党的建设 互动发展
摘要: 近代以来,“学术团体”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学术社团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进程与党的自身建设呈现良性互动的态势:一方面学术中国化与党的建设参与主体的交叉增添了党的组织建设的新活力,马克思主义学术成果融入干部教育提升了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学术论争的积极成果丰富了党的思想建设的学理资源,优良文风学风的确立提升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新高度;另一方面党的自身建设也引领了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发展前景,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汇聚了主体力量、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发展动力。总结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深入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在新时代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党的建设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经验启迪。
关键词: 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在创立目标、理论范式、发展路径等方面存在共通性。西方哲学对学生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培养逻辑思维有很大助益。中国哲学契合当代学生的认知模式,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高校课堂传播和发展。在“两个结合”视域下,充分挖掘中西哲学的丰富资源,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和而不同的基本原则,通过专题讲解、概念嵌入、素材辅助等教学路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理性互嵌,不断夯实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四重逻辑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探索和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的必然,在世界之变与时代之变的整体境遇中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预示了世界历史现代化的基本趋向,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契合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将其“四重逻辑”融入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有利于培育青年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夯实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和信仰。
关键词: 开放式互动教学 问题式教学 思政课 体系构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
摘要: 伴随数字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的信息在质和量上都有了明显提升,信息获取的渠道和载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开放式互动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问题式教学就是在开放式互动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聚焦课程教学,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形成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启发学生新知为导向、推动师生双向互动为抓手的新型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将问题式教学应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马原”)课程的课堂教学,旨在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而在提升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同时,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化文明 马克思主义理论 历史合力 历史使命感 引领社会 自我革命 时代化
摘要: 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开展自身建设,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激发人民群众投身伟大事业建设的热情,凝聚起全民族共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合力。中国共产党善于把握时代潮流和聚焦时代问题,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创造了现代化文明的新高度,是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家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要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遵循,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育人基因,探寻其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内在逻辑,并从价值目标、教学内容、话语体系三个维度推进二者深度融合,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三个场域探寻具体融合路径,以切实运用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资本论 工资 劳动力 矛盾普遍性 矛盾特殊性
摘要: 《资本论》经济的社会形态研究坚持在历史主体基础上引出“矛盾特殊”,在于推进主体统治向物统治的秩序过渡,在于从中塑造物役性的主体逻辑。算法工资是物统治的开端,资本工资是物役性的产物;工资一般针对“简单劳动的矛盾特殊”,引出“工资决定于生产”的唯物史观命题。工资由此完成对唯物史观原理的深化:以“劳动力的物规定”(矛盾普遍性)锁住劳动矛盾的秩序扩展;以“劳动力的社会客体建构”(矛盾特殊性)驱动资本矛盾的结构进阶;作为社会平均劳动力的“矛盾特殊性之事”,分配者体现生产逻辑的结构化路径,即由生产方式至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作为破解“资产阶级三位一体公式”逻辑的理论利器,工资一般的思想价值在于将工资从分配形态推进到研究对象整体层面的建构。为此可清理出由主体范畴(算法工资)至经济范畴(雇佣工资)的知识创制路线,从中提炼马克思主义工资一般的基本理论及其范畴学的基本规定。这样有了革命性的结论诞生:工资以“资本价值形式”为自身劳动过程文明规划的总规定,在于贯彻阶级者反抗的“事者逻辑”,在于执行“工资收入论”批判。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理论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理论根基和理论旨趣上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五个领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包含的科学内涵,进一步从发展新型的国际关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出并践行“三大全球倡议”三个方面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构建路径,以期推动理念落实和实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