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岛崎隆
资本逻辑
共生逻辑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
摘要: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于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绿色运动而产生,后由于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这种左翼的运动思潮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日本学者对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角度和关注点均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存在差异,值得研究与借鉴。岛崎隆是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中的代表人物,他站在生态学的视角重新解读了马克思主义。从岛崎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和理论来源可以分析出,岛崎隆从现实需要和理论创新这两个维度出发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首先,从现实维度出发,岛崎隆认为在当前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下,应该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与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也就是生态危机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的复苏和发展谋求出路。其次,从理论维度出发,通过对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掘,剖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的生态本质,从而将生态学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为生态社会主义的构建提供现实可行的路径。整体来看,岛崎隆提出了一套科学完整且富有创新性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岛崎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最为突出的理论贡献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规定为实践唯物主义,由此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环境哲学的内在转化,岛崎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实践唯物主义的环境论转向”。岛崎隆明确提出资本逻辑具有内在的反生态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持续必定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对资本逻辑进行生态学批判是岛崎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岛崎隆在共生逻辑框架下提出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前提。在这一点上,岛崎隆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由此剖析出资本逻辑支配下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岛崎隆首先总结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的诸多社会异化现象,这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外在表现。随后进一步揭示出是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催生出了这些异化现象,最终推导出资本逻辑具有反生态本性,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因此,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才是彻底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岛崎隆十分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往方式,劳动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交往的媒介。在资本逻辑主导下劳动发生了异化,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产生异化。岛崎隆在对黑川纪章、井上达夫和尾关周二的共生哲学理念进行扬弃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共存共生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对共存共生型社会的描述。承接对资本逻辑主导下生态危机原因的分析,为从根源上解决环境问题提出对策。遵循共生逻辑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摒弃在资本逻辑主导下异化的生产生活方式,才是马克思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的真正本质。共生逻辑是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岛崎隆认为只有“破”除资本逻辑,建“立”共生逻辑才能够使人类真正走出生态困境。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对岛崎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总结和梳理,能够分析出岛崎隆思想中的创新与不足之处。通过纵向分析,岛崎隆结合当前生态环境实际问题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了继承与超越,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通过横向对比,可以看出与其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相比,岛崎隆更加注重对文本的考证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探究,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上更具创新性。另一方面,岛崎隆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存在明显不足,包括对马克思生态思想概括的片面性,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妥协性以及对如何实现生态社会主义论述得不够具体等等。这些缺点甚至是错谬总体上造成了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着阶级革命意识不足的理论缺陷,这是后继学者在开展相关研究时需要避免重复出现的错误和继续追求创新的地方。虽然岛崎隆在提出如何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时没有坚持革命性,但是总体来看,岛崎隆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马克思唯物主义进行重构,深入发掘了马克思的思想中本身蕴含的自然观。又结合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态困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领域、新境界。这对于长期忍受着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破坏恶果的现代人类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对于我们今后应该采取怎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怎样与自然相处提供了借鉴与启发。同时也为中国开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资源。具体可以从价值、理论和实践这三个维度出发提炼岛崎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从中获取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参考。岛崎隆在意识形态方面强调了构建正确自然观的重要性;在理论方面,对共生逻辑的解读为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提供了理论启示;在实践方面,从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角度分别提出了应对环境问题的具体对策。真正做到了“三位一体”,为我国制定环境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