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共同富裕思想
中国化历程
时代化发展
世界意义
摘要:
共同富裕具有社会主义定向。我国推进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富裕,需要溯源到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并沿着其在中国的发展脉络,结合我国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阐释其理论发展及实践成果,达致新时代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自觉、历史自觉和实践自觉。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贫富分化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展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未来发展逻辑。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现实起点是无产阶级革命,最鲜明的特征是无产阶级立场,发展动力从资本增殖逻辑转向人的发展逻辑。此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是理想性与现实性、阶段性的统一,其科学性蕴含着现实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恩格斯探索两次革命促进共同富裕,首先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然后再通过社会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在社会化生产中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并不否定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可以实现共同富裕,相反,其科学性蕴含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列宁在推进苏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通过发展合作经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斯大林明确提出了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并通过合作社、集体农庄等经济组织形式发展农村生产力。苏联和东欧的改革既表明了社会主义不会全然地自动实现共同富裕,也表明了社会主义推进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更表明了背弃社会主义制度则放弃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追求与实践努力。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彰显了其科学性和生命力。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明确提出共同富裕发展目标,更加重视农村合作社的作用,并将其作为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经济组织形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保障,毛泽东进一步提出通过建立人民公社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促进一切人富裕起来,并以中国式四个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实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跨越,探索通过高级的社会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中心工作转向了阶级斗争,损害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准确把握了社会主要矛盾,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现实起点,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把共同富裕上升为社会主义的本质,通过先富后富发展战略构建了从共同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路径,实现了共同富裕思想从一般原理向实践的转化。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把唯物史观具化为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充分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推进共同富裕。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和融入以资本主导的全球化潮流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贫富差距甚至贫富分化现象。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建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基础之上,丰富和发展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其核心要义在于:准确把握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把效率与公平统一于共同富裕的视域下,弥合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鸿沟,而且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现实起点是新发展阶段,不仅促进经济增长与人民福祉提高相统一,实现了文明形态的跨越,而且还将促进共同富裕从单纯生产方式拓展到生产与生活方式相结合,具有重大原创性贡献。
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通过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手段,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建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遵循,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发展阶段是完成这种转化的现实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道路,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中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