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反贫困理论
贫困治理实践
现实启示
摘要: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在反贫困征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扣反贫困这一永恒课题,经过艰苦探索,不断创新,终于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现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崭新征途上,梳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科学内涵,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经验,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民生福祉,接续推进乡村振兴,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周期性经济危机频发,工人阶级贫困程度愈加严重,这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现实条件。此外,面对生活日益艰难的劳动者,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贫困问题进行的系统分析也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对前人贫困理论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对无产阶级的贫困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存在的矛盾对反贫困理论进行逻辑建构,形成了整体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中国人民艰难困苦的生活现状,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带领人民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实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的贫困治理策略根据历史条件的不同做出相应的调整。尤其是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成为解决总体贫困问题、提升贫困人口生活状况、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精神面貌的制胜法宝。自此,我国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脱贫攻坚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我国脱贫攻坚事业的胜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新时代的中国仍焕发出真理的光芒。因此,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下,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汲取力量,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根本原则,坚持发展生产的根本要求,坚持发挥各类政策机制的保障作用,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方法策略,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从而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扎实推动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