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中国化
妇女解放
男女平等
摘要: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妇女地位的历史演变、妇女的作用、妇女的权利和妇女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的系统性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传入中国后,通过与革命的发展进程和社会主义的建设状况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它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了指导中国妇女解放事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包含了两层意义:其一,指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内容、立场、方法来指导解决中国妇女问题的实践过程;其二,是指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解决中国妇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新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经实践检验的科学性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诸多经典著作中提出了关于妇女问题的观点,他们通过研究妇女地位的历史变化过程,得出了妇女问题存在的根源是私有制的结论;同时概括总结了妇女解放的一系列条件,提出了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是无产阶级的解放。列宁、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妇女及妇女解放的理论硕果,为妇女及妇女解放提出了新思路、新观点。他们提出实现妇女解放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且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吸引广大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增强妇女的主体意识和个人素质,实现家务劳动的社会化。五四运动后,作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体,中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以彼时中国社会发展状况为依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李大钊最早区分了资产阶级女权运动和苏俄妇女运动,针对废娼、男女社交公开等问题提出观点;陈独秀集中批判了封建婚姻制度;瞿秋白倡导妇女积极参与自身解放。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领导人结合中国国情和妇女受压迫和剥削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逐渐趋于完整的妇女观思想。毛泽东主张推翻“四权”,他认为妇女是革命的关键力量,鼓励妇女参与经济建设;江泽民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科学总结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胡锦涛妇女观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妇女地位和提升妇女素质;习近平重视妇女在家庭、经济、社会、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并且充分肯定妇女在疫情中作出的贡献。他们推动了中国妇女解放的发展进程,在促进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深入人心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是,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论述,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的妇女观进行梳理,而后分析列宁、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大背景下在继承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其次,总结了其历史背景和早期传播主体的主要思想,并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发展以时间为维度,结合五个阶段的妇女运动进行概括,总结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阶段性成果;再次,对建国以来历任领导人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核心内容进行探析;最后通过概述中国妇女在家庭地位、教育、就业、政治生活、社会地位方面的改善情况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国际影响,论述其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