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群众史观
中国共产党
人民群众
摘要:
群众史观是从历史创造的主体维度表达唯物史观。是否承认人民群创造历史的科学原理,成为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马克思首先在物质生产领域发现了历史的奥秘,批判性论战中提出了群众史观。历史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人类解放理想的引领下,伴随社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人民群众日益成为独立自觉地历史活动家。群众史观阐明了群众与历史辩证关系,指明了无产阶级代表着历史进步方向。分析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正确认识人民的创造历史作用,有助于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有助于认识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源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需求,人民解放迫切需要新的科学理论和先进组织领导,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产生作用具有历史必然性。因为人民群众在探索救亡图存过程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发生密切联系,并且被人民群众中间的先进分子所掌握。中国共产党从政治立场认识人民作用,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在实践中推进群众史观中国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依靠人民的革命主体力量,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保障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人民在解放思想和锐意进取中,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牢固人民创造历史的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焕发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更加主动自觉地创造历史。从人民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反映出党救民、兴民、富民和强民的线索,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
根据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创造性地提出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形成了一系列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了群众史观中国化的内容,提出人民群众利益的衡量标准,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以人民为本的历史观。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强调人民立场是根本立场,人民江山是根本观点,向人民实践学习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在人民实践活动中保持生命力。坚持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党的领导保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的前进方向。人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主体,党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优势,焕发出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民本思想相结合,永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博大胸怀。在团结奋斗中实现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