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概念史
术语
概念
范畴
摘要:
列宁评价“概念的形成及其运用,已经包含着关于世界客观联系的规律性的看法、见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将概念史研究引入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溯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生成演变,映射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研究提供范式,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史研究就是将概念置于历史语境中考察,从概念和范畴的发展和应用出发,考察马克思主义原著概念在文本、思想、实践语境中的译词演变及其演变过程中的意义生产和再生产。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概念为考察对象,以1919-1949年间出版发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译本以及传入中国的原著文本、多语种译本为核心文本,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和学术辞典为辅助文本,选取实践、生产、劳动、物质、意识、辩证法、矛盾、扬弃、自然、社会有机体、本质、人的本质、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共同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资本、价值、工资、利润、利息、地租、所有制、合作社、阶级、革命、工人、农民、地主、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帝国主义、殖民地、封建、民族、国体、政体、民主、共和、专政、共产党、先锋队、党性、支部、干部等关键概念,立体考察这些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原初语境下的生成与发展,在不同中译本的译词变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和学术辞典的阐释,以及在中国社会实践的语用,继而探析它们是如何完成从西文原著概念到汉语术语到中国概念再到中国化范畴的演变历程。这些概念词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整个的理论体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同时映射了中国的历史和时代主题,深刻影响着中国的革命和社会建设,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对核心概念进行溯源,大体可以把握1919-1949年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是如何被形成、被重新定义、被强调的历史演变,也反映了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发展历史。
本文按照历史逻辑和学术逻辑相结合的原则谋篇布局,共分三个部分五个章节。第一部分即第一章节,是马克思主义原著概念生成史概要,梳理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或由马克思、恩格斯、原创或对旧术语进行革命性改造形成的具有奠基性、建构性和分析性功能的科学概念的蕴育、初成、确立、成熟,以及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概念的创新与发展过程。第二部分即第二、三、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多层面、多角度考察三十年间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学术研究和应用实践,从纵向上梳理马克思主义原著概念的中国化演变。1919—1927年,马克思主义原著概念达到汉译词能指和所指的统一,汉语马克思主义术语初步定型;1928—1938年,厘定马克思主义术语内涵和外延,马克思主义概念在中国由术语升华为概念;1939—1949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在全面的语用实践中廓清了义位和义项,经由义项组合建构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范畴。历经术语定型、概念生成和范畴建构的概念史变迁,马克思主义原著概念在中国语境中达到语言结构与语义规定的统一,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体系。第三部分即第五章,也是文章的落脚点。横向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演变机制和思想史意义。遵循着文本翻译、理论研究、革命活动的实践路径,语词、语义、语用的逻辑理路,沿着术语-概念-范畴的演化轨迹,提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史研究范式。同时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意义,它通过构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反映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趋势,奠定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基础,丰富了中国近代思想史宝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