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革命观
自我革命
社会革命
摘要: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立足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系统研究伟大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特殊本质及其基本形态,深入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创立、演进、转化、升华的内在逻辑,准确理解和掌握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别是新时代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规律,无疑具有鲜明的创造性价值和重大意义。本研究在较为充分地梳理和总结已有研究成果,肯定其进展、指出其不足的基础上,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革命观创立的基本条件、形成发展的主要脉络、内容体系、主要特征、历史经验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提出了一些不同于已有研究的独立见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基本概念及其创立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研究。准确认识和把握“革命”“革命观”,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既是深刻把握中国社会革命历史特点及规律的客观需要;也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社会革命的现实需要;更是深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研究的学理需要。革命观是关于革命总的看法和一般观点。在准确把握西方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语义中的革命概念,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概念的基础上,依次对“革命观”“马克思主义革命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概念进行了系统深入地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革命观,以及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观都为其创立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思想来源方面,包括“汤武革命论”、“素王革命论”和“道义革命论”在内的中国古代革命观念、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以及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则为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资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革命观创立和创新发展的历史条件研究。时代依据方面,既有两次世界大战、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世界及中国的影响,也有新时代国际格局和体系的大变革大调整的影响。国情依据方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尖锐化,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以及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构成了其创立发展的重要现实条件;同时,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党情的深刻复杂变化则是其创立和创新发展的党情依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创立过程研究。通过国民革命、工农民主革命、抗日民主革命、人民民主革命的接续实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革命观同样经历了萌芽、初步创立、系统形成、逐步成熟四个发展阶段。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出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特征,系统地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及道路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制定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进而规定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党在理论上创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革命观,在实践上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标志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创新发展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的开创、探索、坚持和发展为主题线索,深入把握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新时代的实践中党对中国伟大社会革命的认识,力求既能从整体上揭示其创新发展的基本脉络、内容体系,又能凸显不同阶段的特殊本质、历史经验。在历史维度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革命观在创立后又经历了继续发展及曲折、转折发展、拓展提升等三个重要阶段。在理论维度上,党在把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对社会革命的历史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相继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重大论断、“两个伟大革命”论等,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在实践维度上,党领导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了党的自我革命新境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革命观创立和创新发展的重大意义研究。其理论意义在于,不仅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革命的基本理论,奠定了党正确处理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基础,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党在百年来的伟大社会革命实践中,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党在革命性锻造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推进以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弘扬革命精神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其世界意义体现在: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新的高潮提供了中国经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构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