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想家
群体特征
成长经验
摘要:
历史是人的活动史。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接触与了解、接受与传播、实践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马克思主义犹如奔腾洪流,展现出磅礴的真理力量。如此伟力从何而来?在中国,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登上历史舞台,扮演着推动中国历史进步和伟大事业发展的重要角色。奔腾江河始于涓滴细流,从最初的有识之士开始回望,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思想家群体的思想开始追问,答案或可探知一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初为起点,站在百年前世界共同面对的前所未有的历史变局之中,沿着当时作为一个整体的进步思想家群体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程,进行理论的深入探究、思考与总结,更能够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意义。唯有如此,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才能为思想界、为理论界、为实践者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启示与借鉴,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回应时代之问、作出中国回答提供路径参考。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为研究原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思想家群体为研究对象,在重回这段历史、再遇这群风云人物中,尊重其历史功绩,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与发展规律、总结其历史意义,既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责任,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义所在,更是关照现实、走向未来的现实需要。对于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而言,今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从中汲取哪些经验,遵循哪些规律,正是本研究力图实现的目标。带着这样的初衷,本文尝试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之间的区别,并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思想家”这一群体。文章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思想家群体出场的时代背景为切入点,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于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关注、日本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与实践对中国先进分子的影响两个主要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带给中国思想界的巨大影响。本文将思想家群体进行了划分,通过其群体活动,分析马克思主义最初开始中国化的情况。同时着重论述了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中,马克思主义者同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进行的激烈争论,突出了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主要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端时期的理论贡献。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思想家群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建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试错中不断寻找正确的方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对此作出重要贡献,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在于唯物史观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为此,本文重点研究了这一群体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情况。思想家群体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和观点,初步地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社会历史分期、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批判了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最终开创出一条独一无二的革命道路。思想解放的进程永远有思想家秉烛前行的身影。本文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思想家的群体共性:传承千年的家国情怀、改造世界的鸿鹄之志、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知行合一的实践方略、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立足时代的文化自省、敢于斗争的鲜明品格、兼济天下的广博胸襟。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初步的中国化,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思想家群体的共同努力下、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得以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相结合。以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支点,以自信自立为基石,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群体既不盲从迷信,又不离经叛道,更不固步自封,而是迈出将马克思主义推进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决定性第一步。在看到思想家群体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中国化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通过对曲折和教训的回顾,全面正确认识这一历史过程。通过这些经验与教训,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更加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更好地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推向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